2018
-
04
-
13
在西方國家有這樣一句話:To live well, a nation must produce well,說明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最重要的體現。在經歷了互聯網泡沫和經濟危機后,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開始重新意識到制造業的重要性,也在重新審視自己競爭力的優劣勢。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為各個國家提供了發展和轉型的機遇,也面臨競爭力格局變化的挑戰,智能制造成為各國競爭的新戰場。各國圍繞制造業,都提出了相應的戰略——美國的“國家制造創新網絡”、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工業價值鏈”,當然還有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那么,這些戰略之間有何差異呢?而形成這些差異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第一、對知識的理解、積累和傳承方式的差異決定了制造哲學和文化對制造業而言,簡單地來講即是“發現問題(比如質量缺陷、精度缺失、設備故障、成本較高、效率低下等)、了解問題,在此過程中獲取信息,并將其抽象化為知識,再利用知識去認識、解決和避免問題的過程?!绷私夂徒鉀Q問題的手段和方法決定了所獲得知識的形式,而將知識抽象化加以運用的過程和形式則決定了知識傳承的形式。這個過程可以通過“人來完成”、“數據來完成”或是“系統來完成”,這也是決定一個國家制造哲學的最根本原因。日本“通過組織文化和人的訓練不斷改善,在知識承載上非常依賴人”日本獨特的克忍、服從和集體觀念文化也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制造文化,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通過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