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
03
-
11
不久前,在某個營銷群里看到一段話,大意是說:戰略定位策劃,得40歲以上的人才能做;營銷策劃,30歲左右就能勝任;廣告策劃,20歲就可以做了;我覺得說得太對了。只有思維僵化不思進取知識結構再也沒有更新過的中年人,才會抱著這種盲目的優越感,把過時的理論還當成寶貝,把無用的年齡資歷還視為門檻和壁壘。在這個95后00后都出來創業的年代,竟然還有人相信40歲以上的人才能做戰略定位策劃。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當然,我明白這段話的意思。它是說,戰略太重要太高深了,所以對人性、對社會沒有深刻理解的人,無法構建出完美的戰略。而要想理解人性和社會,當然得多吃幾碗鹽、多過幾座橋,即得有資歷。但戰略并非冥思苦想,在紙上起草出來一套完美的方案,然后分毫不差地付諸實施。按照管理學大師明茨伯格的觀點,戰略的制定過程更像是一門手藝,一邊動手實施,一邊思考、修正,心手合一才是手工藝的根本。戰略很多時候是通過執行趟出來的,不是戰略決定執行,而是執行驅動戰略。戰略不是閉門造車,而是摸著石頭過河。因此描述戰略制定的單詞應該是“雕琢、打磨”,而不是“計劃、規劃”。經過深思熟慮規劃出來的宏偉戰略藍圖,更可能的結果是被束之高閣。行-思-修正,戰略由此得來。對于戰略制定來說,重要的不是精密而高深的思想,而是不斷提出新的想法并快速驗證。這就像是在爬山,當你在山頂俯視地面,你會覺得到處都是上山的路;但是當你在山腳下,其實上山的路只有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