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03
-
05
智能制造很實在,智能社會很縹緲。兩者有什么關系呢?很多人都覺得:搞智能制造為什么這么難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實的驅動力不夠。所謂現實的驅動力,就是能轉化為經濟活動的驅動力,而不是“叫花子想吃海鮮大餐”這樣不具有經濟性的需求。恩格斯說:“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更能比10所大學把科學推向前進。”很多人都知道創新的經濟性很重要。但我還是認為:經濟可行性對創新的關鍵作用在現實中常常被低估——很多人習慣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讓“技術可行性”的葉子擋住了“經濟可行性”的泰山。我們談經濟可行性,就是現實的需求足夠強大。寶鋼90歲的老領導何麟生先生曾經教導我:搞技術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也就是說,需求重大了,創新更容易成功。何老還說:“需求決定于用戶:半杯水,剩在餐桌上是垃圾、留在沙漠中可以救命。”也就是說:技術的價值決定于使用的環境,而不是技術本身。這個道理能夠解釋:中國推進智能制造更難,就是動力不夠。我們知道,智能制造的經濟可行性來自提高質量和效率、減少浪費、降低勞動力成本、縮短新產品上市周期等。那么問題來了:智能制造在何種情況下提高質量的價值大?什么情況下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價值大?什么情況下縮短新產品上市周期的價值大?一般來說:產品越是高精尖、勞動力成本越高、產品設計業務越多,價值越大。我們從一個角度,比如采用智能機器人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能讓機器人代替高端勞動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