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答主問的是如何理解5S,我就說說理解吧。大家回憶或假設,在公司里面有權力作出決定推行5S的人是誰?是公司高層。
再想想推行5S的同時或是之后是不是還推行了類似精益生產,TPM,細胞式生產之類的別的企業管理革新改善?好像是的。

商鞅變法大家都記得吧?商鞅在正式變法之前做了什么?他做了“立木為信”。
《史記?商君列傳》寫到:“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法令已經制訂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有誰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十金。人們覺得奇怪,沒有人敢搬動。又下令說:“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頭搬走了,當即就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決不欺騙。然后終于發布法令。
立木為信其實就是一個測試,是一個商鞅對百姓,百姓對商鞅的雙向測試。百姓測試了商鞅的“賞罰分明”,而商鞅測試同時并訓練了百姓的“令行禁止”。那么商鞅為什么選擇了“立木為信”這么簡單的事情,而不是使用更有考核難度的事情來做測試。
你想測試你管理的手下們是否具有“執行力”,你可以給他們一個任務,如果他們主觀上沒有抵觸的愿意去完成,那么“執行力”就有了。但是如果任務有難度,你就會分不清他們是“不愿意完成”還是“沒能力完成”。
商鞅非常想做一個單因子實驗,而不是雙因子的實驗,所以他把任務的難度降低到幾乎為零。于是任務就簡單到了“把木頭搬到北門”這種程度。
說回5S,5S簡單嗎?說它簡單是“政治上不正確的”,畢竟發展到今天一整套的方法和標準,一套完整的5S資料朗讀都要幾個小時。但是如果比較而言,它確實是所有管理工具里面最簡單的,最基礎的,最低級的。
基礎到什么地步呢?我舉反證吧。我們可以聽說做6西格瑪把公司整垮的;我們聽說做精益生產失敗把公司搞得傷元氣的;有企業上了ERP以后公司管理更混亂的;有企業玩戰略直接把公司消滅掉的......
幾乎所有的管理的工具如果實施失敗都有機會把一間企業搞垮,但是我們有誰聽說過搞5S把一個公司搞垮的?機遇與風險并存,5S活動承擔不起那么大的機遇,也帶來不了什么風險。
如果要做什么大的管理革新,先上5S,立木為信,看看支持者是誰?反對者是誰?把反對者轉化掉或是清除掉,然后再動真格的搞管理的革新。另外5S可以堅持做,畢竟還有新員工不斷入職,任何下屬先過5S這一關再說別的。
現在很多企業做5S極盡復雜之能事,偏離了設計者最初的初衷。因為5S年代非常久遠,最初的目的怕是很難寫到教材里面,最多就是簡單的寫了句“訓練執行力”。
如果“5S極盡復雜之能事”,那么......還是打比方吧,就好像商鞅當年不搞“立木為信”,而是要求“把信送給敵軍”,商鞅君是不會做這樣的“雙因子的實驗”,任務難度就會淘汰很多人,萬一沒人揭榜豈不是很尷尬?萬一揭榜的人給敵軍殺了,豈不是非常尷尬?這根本不是商鞅的目的好不好?

其實5S的內容對于企業也是有很大幫助的——錦上添花的幫助。5S也是答主的吃飯技能之一,說得太透對我也沒什么好處。我是想關注我的有緣人看到我這篇。
訓練執行力,不要用難度太高的東西,如果想通這點,你有別的工具也是可以的。但是話說回來,你自己發明一個益小但無害的管理工具并不容易啊。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現成的,齊活,多好。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