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作為日本企業管理的基礎,被廣泛應用于制造業,服務業,教育業等幾乎全部的業界,早已被國內企業所熟知, 甚至被加上安全,節約,學習等形成6S,7S,8S 有的甚至到10S。有關于5S的標語不少見,但在實際工作中能徹底推行5S的企業少之又少,為何這看上去很簡單的事情卻難以落實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影響因素。
??????

1.對5S概念的不理解, 大家都知道5S是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這5個詞是來至日語,因為文化差異,我們光從字面上看是很難理解他們在日語中的真正含義,有人把5S理解為搞衛生,說自己公司裝修的很漂亮,5S搞得很好,讓人哭笑不得。也有公司請了顧問進行講解,整理就是把有用的物品他沒有用的物品分開;整頓就是把有用的物品分門別類進行管理;清掃就是把工作場所,設備等地方的灰塵和污物清除干凈;清潔就是要做好整理整頓和清掃的工作云云,聽上去還是象讓大家去搞衛生,不能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實際上5S真正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通過整理丟掉不需要的物品可以節省保管費用,通過整頓實現物品的定置化,節約查找的時間,通過清掃減少灰塵和污物的影響,提高作業效率延長設備壽命,而清潔的目的則是對清掃發現的問題點進行改善,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說5S的意義是在于幫助企業盈利。不明白這個一點很難理解5S的重要性。
?
2. 把管理人員或員工誤認為是責任者。 5S的責任者應該是誰呢?管理人員還是員工?都不是,5S的責任者只有老板本人才能擔當。比如說哪些東西要丟掉,員工能 決定嗎?不能,只有老板授權才能落實。當貨物過多超過定量標準時是停產呢還是修改定量標準呢?只有老板才能仲裁得了。所以說5S的責任者只能是老板本人。
3. 管理人員沒有進行必要的說教工作。推行5S工作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員去引導推行。如何建立與5S相應的規范?建立什么樣的規范?規范之間的重疊干涉如何處理?如何執行?這些工作都需要管理人員去分解細化,規則肯定不是越多越好,越嚴越好,而是要與企業的環境相適應,特別是現在90后的員工自我意識都很強,不適宜的條條框框不會被他們所接受,如何制定適合的規則的確是對管理人員能力的考驗。建立了規則后,還有更為麻煩的事就是監督落實,因為5S的問題點多為繁瑣的小事,不會被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有靠管理人員婆婆媽媽的的去說教督促落實,這并非一天兩天的就能改變的,而是要長年累月的去堅持落實,沒有一定的定力的確難以堅持。
?
4. 員工在公司沒有歸宿感,對公司的前景不樂觀。如何能讓人心甘情愿的堅持去做5S工作, 就涉及到了5S中的最后一項“素養”,素養也可以說是一種信念,相信我們只要堅持這樣做,公司就會盈利,自己也會受益。如何讓員工建立這種信念,那就要看公司的企業文化和薪資水平了。如果員工整天想跳槽,5S工作肯定做不好。
?
5.誤以為推進5S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當然在5S的推行初期還是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宣導指引,等形成習慣后投入的時間就會逐步減少了。
?
做成這個樣子很簡單,但每天使用后又能歸還成這樣就是功夫了。 ? ??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