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智能制造很實在,智能社會很縹緲。兩者有什么關系呢?
很多人都覺得:搞智能制造為什么這么難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實的驅動力不夠。所謂現實的驅動力,就是能轉化為經濟活動的驅動力,而不是“叫花子想吃海鮮大餐”這樣不具有經濟性的需求。
恩格斯說:“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更能比10所大學把科學推向前進。”很多人都知道創新的經濟性很重要。但我還是認為:經濟可行性對創新的關鍵作用在現實中常常被低估——很多人習慣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讓“技術可行性”的葉子擋住了“經濟可行性”的泰山。
我們談經濟可行性,就是現實的需求足夠強大。寶鋼90歲的老領導何麟生先生曾經教導我:搞技術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也就是說,需求重大了,創新更容易成功。何老還說:“需求決定于用戶:半杯水,剩在餐桌上是垃圾、留在沙漠中可以救命。”也就是說:技術的價值決定于使用的環境,而不是技術本身。
這個道理能夠解釋:中國推進智能制造更難,就是動力不夠。
我們知道,智能制造的經濟可行性來自提高質量和效率、減少浪費、降低勞動力成本、縮短新產品上市周期等。那么問題來了:智能制造在何種情況下提高質量的價值大?什么情況下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價值大?什么情況下縮短新產品上市周期的價值大?
一般來說:產品越是高精尖、勞動力成本越高、產品設計業務越多,價值越大。我們從一個角度,比如采用智能機器人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能讓機器人代替高端勞動者、生產人工難以企及的高質量產品,智能制造的價值就大;類似地,如果能讓機器人提高產線的柔性,則企業的新產品設計越多,價值越大、批量越小,價值就越大。由于日本人追求高質量的意愿強、研發能力強,采用機器人往往能從更多的方面獲得價值,進而經濟驅動力就大。反之,如果機器人僅僅是代替低端勞動者、用來大批量生產低端質量的產品,帶來的增值就會少,進而經濟驅動力也就小。
所以,從大局上看,中國推動智能制造的難度會大一些。
這個道理還可以解釋行業的差別。比如,在高端制造業(如航空、甚至鋼鐵),智能制造的工作往往會走在其他行業的前面。當然,凡事沒有絕對的:如果某些產品僅僅是中國具有競爭力的(如手工做服裝和傘),其競爭對手主要是國內的企業,提高智能化、自動化水平的效益可能就會相對較大。如果同時能帶動質量的提升(紅領的定制化生產,本質就是質量的提升),則價值空間就會更大。
回到本文的開頭:日本人提出了“智能社會”、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王飛躍研究員也提出了CPSS,都在強調社會的智能化。社會智能化的一個作用,就是為智能制造提供需求,尤其是快速響應的需求。這種需求,就可以轉化成驅動力。社會需求與制造業的互動,與德國工業4.0提出的“雙重戰略”道理想通:都是通過需求和供給方的互動,來促進技術的進步。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