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
04
-
24
“破窗效應”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的一項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停放在秩序井然的帕羅阿爾托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輛,車牌摘掉了,頂棚打開。結果這輛車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停了一個星期也無人問津。后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不見了。根據這一試驗結果,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混亂無序、無規則可循、麻木不仁的心理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破窗效應”是關于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的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這種現象不僅在社會管理中經常出現,在企業班組管理中同樣要謹防“破窗效應”的發生。 企業班組中可能誘發 “破窗效應”的因素規章制度不嚴密、不完善一個班組的作風來源于班組的風氣,取決于班組中正氣和邪氣誰占主導地位。規章制度是進行班組管理的重要依據,是全體員工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規章制度不嚴密、不完善,就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混亂局面,容易使班組產生離心力。 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格班組管理中,如果對于違反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