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精實企業系統學會的群組中,連著兩則發言,引發了我們的討論。
好友Chuck提出了他對工業4.0時代中,ERP的觀察:
1
4.0展開了IOT平臺,展開了從現場到云端連結。
2
20年前ERP興起,以為企業導入ERP,企業就會跟著轉型,而認為可利用信息化讓營運管理也可竟其功于一役。但至今,非但使用ERP效益都只在50~60%,而且有些企業,為完善化ERP,不斷的繼續導入各型軟件,SPC,SFT,APS......,卻忘了本想完善的營運管理。

1
由以上事實,來看IOT(OT數字化+IT)
IOT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平臺串聯數字化。
ERP時代的補丁式的先后導入的軟件,可重新有效整列。
在IOT平臺來看,將現場管理數字化的MES應優先于ERP.
以往是用ERP看世界,今后應轉成IOT更廣的觀點(完整的數據流程管理)。
另一好友Josh看了專訪劉德敏博士的「人才哪里來?邊做邊學的豐田人才培養之道」
之后,做了如下的回饋:
1
我覺得劉博士的幾句話很受用:「人的質量必須高于產品的質量,只有人的質量高,產品的質量才會高。」另外,人的質量要怎么來?不能光是從外面買 (澳洲豐田約20%),必需透由企業文化來培養,尊重員工的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這樣管理才不會和現場脫節。
2
「人才培育」的思維也很有啟發性,根據企業方針的橫向和縱向的落實,分二個層次來做:
各管理層依角色(職責)需求,有角色(職責)培訓課程,同時也強調角色的使命和培養部屬的責任;
TPS推進部(精益辦公室)在現場協助管理者和員工將所學持續貫徹。
綜觀Check與Josh的說法,有看到差異嗎? Check說的是Top-Down的方法論。
Josh或是豐田說的是為了日常的「問題解決」,由Top給動機、環境,所啟動的自主學習、動機論。
「自主、學習」,然后Bottom-Up形成組織對應環境變化的進化能力。這也是Michael Ballé在國瑞所看到的豐田特色。
「自主、學習」文化的形成,可透過「尊重」員工的學習能力和采用員工建議,藉以提升改善問題的動機和積極性。同時,管理系統和管理者的「行為」,要現地現物體現企業的價值觀,身教地成為部下的模范。
公司的能力是建立在包括經營者在內,各級主管培育(不是指示)部屬、協調相關部門、影響上司的能力上。當然職位越高,越得傷腦筋、「勉強」(日文的學習)來做模范,領導部下完成其工作。
培育人才的起點是「每一層級主管」所形成的「自主學習鏈」。也許這也可稱為組織的「持續、無縫、流動(順流+漲潮時的逆流而上)學習」。如同水流,不可有破綻、斷點。
12月初在廣州舉行標竿精益年會上,再度遇到廣汽豐田的毛部長,在他的發表中提到一段對話。他曾問過一位一起工作的豐田顧問:
為何年紀這么大了,還這么努力工作?
來自豐田的顧問回答說:
一是為獲得更多的獎金,一是給后輩做表率。
這是豐田代代相傳,也想繼續傳承的學習型組織文化,以便能適切地應對未知的未來。
如何將這組織性的學習(看不見的眾人腦筋里的活動)具體化、持續地展開,并與公司業績連結,應該是個永遠的課題。
Brian Lin為我們的對話做了以下了批注。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練說明過這樣的歷程,尤其是在自我超越及共享愿景的章節有更加清楚的說明。
這是一個適應當前、未來問題的動態進行式,可以參考前人的結果,而不可只滿足于現在的結果。重要的是現在的人如何思考與行動。組織若有這文化,就具有自愈、進化的能力。這一「求生存、求進步的意識」的能力,本來就存在于人的本性,只是在公司里是否被啟發。
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領導者首要引導員工對組織的個人愿景、動機為何?藉由個人愿景與現況的落差,而自發性的驅動員工愿意突破現有的狀態,而改變個人的心智模式,進而愿意學習。當然,實現個人愿景的過程過有許多的困難,如前面所提到的,或與書中所提的結構性矛盾有類似的現象。
第五項修練雖然是1990年代出版的書籍,但是書中所闡述的理念及想法,在很多有關于豐田的書籍中都有類似的影子。
正好LEC發布了「造船或探索浩瀚海洋」謹以「小王子,The Litter Prince」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名句最為結論。

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 don’t? drum up people to collect wood and don’t assign them tasks and work, but rathe teach them to long for the endless immensity of the sea.
「當你建造一艘大船的時候,不要只是鼓勵大家去伐木、忙著分配工作、發號施令。更應該先清楚地為大家描述造船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廣大群眾去探尋神秘的,寬廣無際的大海的神圣使命。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電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