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企業在推行精益生產時,一開始的確會積極性高漲,在推行初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過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出現改善停留在表面,只是簡單的現場變化,達不到預期的心理期望。比如說今天好了,過一個月又反彈了。有很多的管理板目視管理很好,但是現場感覺是空的,沒有實在的東西,得不到很好的管理應用,員工的參與度、熱情逐漸降低,這些障礙和困惑產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如何解決這些障礙呢?我們先來看看豐田是如何做的。

第一、堅持理念
基于長期的理念,即使犧牲短期的財務目標也要達到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
很多時候,來了一個緊急訂單,或者生產現場發現異常,需要進行調整,不管怎么樣都必須要完成。那么是不是遵循這種模式的基礎呢?管理機制支撐著企業的理念,這是不能變的,但可以有一部分作為激勵機制和管理機制。在流程中和跟事業伙伴合作中強調的是持續改善和合作,尊重員工、尊重領導,尊重我的供應商,大家一起共同的做一些事情,要持續的進行改善。
在這個模式下,豐田強調的是全面系統的觀點,精益生產不是生產部門的事情,而是全系統的觀念。
第二、提高員工能力
不斷地進行培訓,提升員工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田注重使用精益工具為員工持續改善提供支持,提高員工的思維和眼力,讓他們到現場以后就可以發現問題。
第三、以過程為導向,要管理過程。
企業不是單純的管理結果,很多的管理者就是這樣,最后一個報表過來一看,覺得挺好或者不行,那就已經晚了。
第四、員工要持續改善。
作為精益生產,它的基礎是什么?一定是系統架構和人才育成。現在對企業的評價就是我的固定資產是多少,我的產值是多少,那是虛的,最后要看你的員工能力和積極性。員工的積極性打一個折扣,整個企業的財富就打一個折扣,員工的能力打一個折扣,企業的財富就打一個折扣。無論你有多少好的廠房、多少好的設備,所以要想架構精益生產方式,它的地基一定要打牢,它的模式我們一定要理解好,就是系統架構和人才育成。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