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企業,精益的號角吹的嘹亮,大到世界頂尖企業,小到家庭作坊,都在進行精益生產,學習豐田模式,大有不做精益,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的感覺。
然而反觀財務報表,我們所謂的這些“精益”的繁文縟節,是否給我們創造了或節約了財富?現實來看,真實情況真的不容恭維。
看當今企業,有不少企業,確實做得非常不錯。比如精益鼻祖豐田,捷安特自行車,確實盡可能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但大多企業,卻一直在模仿他們的“形”,而從來沒有去學習其“神”。
舉個例子:大多企業,現在也在學習其工具,比如“看板”,但是不知道為什么要用“看板”,僅僅把物料容器里放了張卡,就叫“看板”;學的好一點的,知道用它作為信息載體,進行物料信息傳遞,但是,卻經常丟失、和實物對不起來、數量設置沒有原則……,本來不用看板時,還知道物料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現在用了,由于設置的多錯少漏,卻不知道何去何從了。

其實,精益之道,大道至簡,沒有那么多的繁文縟節,道理上,僅需合理即可,但執行上卻必須有板有眼,馬虎不得。然后就是審時度勢,隨勢隨時而變,其即為“改善”。且善無小,勿以善小而不為,且最好不要做大動作的改善,大動作的改善,難免或多或少的紕漏。最好以小快多省的改善最好,無論誰都可以改善,而一系列的改善以后,回頭一看,財務表上的數據就笑了。
其實,要做好精益生產,僅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就好了。但是,很多至簡的理念要有,比如說,作為經營者,不能提高了效率,省了水電,省了原料,省了成本,卻還要再從員工的微薄的工資里面分羹,這樣的改善,誰會支持?
比如,有些企業,花了大筆錢,請了很多專家,做了非常好的方案,但是最終執行不下去,這讓很多經營者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對于一線員工來說,改善給他們帶來什么?效率提高,和他們什么關系,只會讓他們上班的時間減少,本來依靠加班賺錢養家的,失去了加班機會,他們為什么要盡力,砸掉自己的飯碗,精益生產,就是要激發所有員工的積極性,那么為什么不和所有員工分享改善的成果?
精益生產,要用最簡單的邏輯解決問題,邏輯越簡單,效果越明顯。比如要知道什么是生產,然后才知道什么是精益生產。要知道,什么決定生產,才知道從哪里才能改善生產。
知道哪里改善生產,就知道哪里藏著機會,看到的不順眼的(心中要有一個正確的標準)一切都是機會!順著簡單的邏輯下去,小快步的改善,一定會有慕然回首的感覺,不要僅學習那些工具,甚至有些工具我們可以不用,用更簡單的邏輯去實現就更加適合我們了!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