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JIT有三個子目標,分別是低庫存、高柔性和零缺陷。為了確保這三個目標的實現,必須采用相應的手段,通常有以下三種手段:
1、低庫存——適時適量生產
JIT即“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對于企業來說,各種產品的產量必須能夠靈活的適應市場需求量的變化,否則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為了降低甚至避免這種無謂的浪費,實施適時適量生產必不可少。
首先,為了實現適時適量生產,首先需要致力于生產環節的同步化。即工序間不停留,一道工序加工結束后,立即轉到下一工序,裝配線與機械加工幾乎同步進行。
其次,要注意對產品的合理設計。具體方法包括模塊化設計,設計的產品盡量使用通用件、標準件,設計時應考慮有助于實現生產自動化以降低時間成本。
再次,JIT要求均衡化生產,即總裝配線在向以前工序領取零部件時應均衡地使用各種零部件,來生產各種產品。在制定生產計劃時就必須考慮均衡化生產,將其體現于產品實現計劃中,使物流在各作業、生產線、工序、工廠之間均衡地流動。為達到均衡化生產,JIT采用月計劃、日計劃,并根據需求的變化及時對計劃進行調整。

2、高柔性——彈性配置作業人員
勞動力成本是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求企業要根據生產量的變動,彈性地增減各生產線的作業人數,以求盡量用較少的人員完成較多的生產活動。這種人員彈性配置的方法一反歷來生產系統中的“定員制”,對作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工人必須成為具有各種技能的“多面手”。
3、零缺陷——質量管理貫穿其中
JIT生產方式打破傳統生產方式認為質量與成本之間成反比關系,通過將質量管理貫穿于每一工序中來實現產品的高質量與低成本,具體方法包括:
①糾正措施。生產第一線的設備操作工人發現存在產品或設備問題時,有權自行停止生產,這樣便可防止次品的重復出現,并杜絕類似產品的再產生,從而避免了由此可能造成的大量浪費。
②預防措施。安裝各種自動停止裝置和加工狀態檢測裝置,使設備或生產線能夠自動檢測次品,一旦發現異常或不良產品可以自動停止設備運行。
通常的質量管理方法只是在最后一道工序對產品進行檢驗,不能有效預防不合格的再次發生。因為發現問題后如不立即停止生產的話,難免會持續出現類似的問題,同時還會出現“缺陷”的疊加現象,增加最后檢驗的頻次,無形中成本增加。JIT生產方式中發現問題就會立即停止生產并進行分析改進。久之則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少,企業的生產過程質量就也逐漸增強。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