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口”,“口+口=9”。
看似簡單的兩個式子,其實有很大的不同。
前者只有一個正確答案9,后者卻有許多組正確答案。從教育的觀點出發,雖然很難說哪種教法比較好,但就“許多組正確答案”這點而言,后者的觀念確實和現實世界比較接近。在進行探索和創新活動時,最重要的往往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尋找答案的過程。在通過不懈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的過程中,你或許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教會員工主動思考,是領導者的重要職責,也是保證組織基業長青的關鍵。豐田公司之所以能在不斷變幻的市場環境中牢牢占據領先地位,是與其長期倡導的“豐田式改善”緊密相關的。豐田式改善,是從倡導員工主動“思考”開始的。員工思考出來的方法不必非是正確答案不可,提案人要針對改善方案,慢慢深入理解每個細節,了解問題所在。

為何懶得動腦?
在協助企業改進生產方式時,我曾經碰到過一些無法耐著性子的老板。我的生產改革方式就是豐田式的“自己找出答案”,員工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多少會花一些時間。有時我也會覺得直接告訴他們“這里應該這樣做,那里應該那樣做”比較快。實際上也有許多想盡快得到成果的老板,希望我采用直接的方式。但是,這樣的生產改革無法真正成為這家企業的資產。如果把一切準備好雙手奉上,員工就會放棄思考。雖然很快可以看到效果,但那只是暫時的。
只要我們不在了,馬上又會恢復原狀。改善是一時的還是久遠的,要看企業主能不能耐著性子。立刻就想要答案的人,很容易陷入“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迷思。因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就無法說出另一個答案,免得丟臉。然后就會覺得自己花那么多時間思考不同的解答,非常浪費時間。這就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豐田對于工作上的浪費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對于員工凝聚智慧、不斷嘗試摸索的做法,卻十分鼓勵。若是吝惜思考的時間,只想從別人那里得到正確答案,你就不會成長,組織也就無法壯大。
不動腦就處于被動地位
大野耐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多用腦工作”。
只要機器在運作,自然就會制造物品出來,但光是“制造東西”已經不能說是“工作”,因為若是物品生產過剩,反而會形成浪費。重要的是,如何盡量以低廉的成本生產出必要數量的物品。壓低成本制造數量有限的物品,并避免生產過剩,才能產生利潤,如此才能說是真正的“工作”。只是按照上司指示工作,這樣是不夠的。不斷努力思考如何更快制造出物美價廉的商品,從不停下改善的腳步,這才是貨真價實的“制造”。
大野耐一在《大野耐一的現場管理》一書中,曾經就工作的積極性說過這段話:“必須把遵守他人決策這件事當作‘自我決策’。首先,試著去做做看他人決策的事情,如果沒辦法執行,這當中一定有問題。如果你能提出確實的改善方案,那就著手去做。如此一來,即使原本是他人決策的事情,也會變成自己的決策。”
有些人一聽到“執行他人決策”就會產生反抗心理,覺得自己好像是被迫去做。這樣下去事情會演變成只有“執行”和“不執行”的是非題,而且不執行的人會遭受處罰。關于這一點,豐田式的解決方案就是,“讓他人決策變成自我決策”。
舉例來說,遵守標準作業是必要的,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地方可以改善,你就去思考并提出改善方案,讓標準作業更加完美。因為你運用了智慧,使“他人決策”的標準作業,成為你“自我決策”的東西,遵守并執行自己決策的東西則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總是以被動的態度來工作,就會落入事事都是被他人決定的處境。多用腦筋在工作上,積極思考并提出改善方案,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多用腦、多下點工夫,你對工作的參與感會更高。
“多提案”勝過“好提案”
如果有人要你“提出創意”,大部分的人都會往大方向去想。但是,令人大為驚嘆的創意不是那么簡單就能出現的,說不定實際上也很難運用。許多小點子聚沙成塔,就能成為創意的寶庫。
有個超市習慣將所有的顧客意見全部貼在墻上。顧客意見有很多種,最多的還是投訴抱怨。這些意見本來應該是超市最不想讓人知道的,但這家超市卻反其道而行,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僅貼出來,還確實記錄每件客訴應該如何改善,以及超市本身的想法。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