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對標準工時的理解不一致,甚至有誤區,其實,對于標準工時我也只能說一些自己膚淺的理解,本文如果能對大家有一絲幫助我感到很高興。

首先,我不想從理論入手來開啟這個話題,我們還是來講一些題外話。某個產品所凝結的勞動時間決定了該產品的價值。舉一個例子在一片原始森林里的純凈無污染的空氣是沒有價值的,但是如果有一個人把這里的空氣用氣罐收集起來,并把這個氣罐拿到北京來賣的話,它就有價值了,因為它凝結了這個人的勞動時間。這里有一個概念,所有的產品或者商品都是無價值的東西經過人類的勞動,即凝結了人的勞動時間后才有的價值。
價格 =價值±利潤,這里我們一般取+號,因為負號是虧本的。
還有一個公式是價格=成本+利潤,也就是說價值與成本是對等的。這里需要稍微說一下,價值的不對等的一方面,A廠從B廠進了零部件,進價100元,A廠花費20元(包括人工費,制費、管費等)組裝成成品,對于A廠來說這個產品的價值是120,但是另加30元利潤賣給了客戶C。對于客戶C來說這個物品的價值就是150,而不是120。相同的,A廠進的零部件對于A廠來說價值是100,而對于B廠來說價值是低于100的(減去利潤)。商人就是通過低買高賣賺取利潤的。
決定產品的價值的是它所凝結的標準社會勞動時間,在價格相同的前提下,如果你的產品的標準勞動時間能低于標準社會勞動時間,那你能獲得的利潤越多。
從顧客的角度來看的話 ,顧客購買你的產品僅僅是因為它所具有的使用價值,所以顧客僅愿意為形成產品使用價值的部分勞動時間買單。說通俗點就是產品的基本的材料費與(推進形成使用價值的)最少工費買單。除去材料費與最少工費以外的成本,從客戶的角度來看都是賣方強加的。其他的成本如果是無法避免的,那顧客也就勉強認了,比如上面空氣的例子中搬運空氣并不推進形成使用價值。
標準這一個詞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可以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覺得標準這個詞不要束縛住大家的意識。比如,在重點中學,數學平均分可能是120分,而在普通中學數學平均分可能只有七八十分左右,一樣的道理,如果把少部分的極優秀的工人組成一個團隊,那這個團隊生產相同產品的標準工時應該比其他普通工人的低將近一半左右是有可能的。東京的列車之所以能在到站6分鐘之內完成4s工作(清潔工在工作時不允許喝水、上廁所以及標準作業以外的任何動作,包括任何停頓),他的工人除了訓練有素以外也是精選的(不能達標的清潔工會被淘汰)。舉重、跆拳道等體育項目也分公斤級。
標準的另一個誤區也是相對于它包含的內容,如果這個標準工時只是包含正常作業時間(如上面的東京列車的例子),那在安排生產計劃時就要把工作時間中開晨會、喝水、上廁所等時間去除。如果這個標準工時包括開晨會、喝水、上廁所等時間,則以寬放的形式給出,加入到標準工時。這里就涉及了標準工時到底包不包含寬放率的問題,即根據管理制度以及公司的文化。這個是經常犯的錯誤,尤其是在對標的時候,只是聽到一個大約時間,還沒有搞清楚對方包括什么,自己包括什么,便草率下結論。
大多數的公司都會或多或少給一定的寬放率,其中日企通常給的寬放率最低。日企在計算生產定額時會主動把中間非時間去除,即一天工作八小時480分鐘,其中早上10分鐘晨會時間、上午下午各10分鐘的休息時間,下午下班前10分鐘5s時間,總共40分鐘的非工作時間,也即管理寬放與疲勞寬放在標準工時里就沒有了。日企的領班一般是不會離開現場的,在監督的同時,如果有員工上廁所、喝水、打電話等事情,領班就會暫時頂替他作業,所以私事寬放也就不包含在內了。日企有專門的物流人員搬運物料給各工位,物料的事情作業員一般是不必操心的。所以還會有一點寬放率是由于有些延遲的確是無法避免的,比如鉆頭頓了之類的情況影響的,有時由于工作的勞動強度大也會給一些疲勞寬放,也就是說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部分寬放率。
而有些公司比較簡單的對待這些問題所以把所有的非工作時間都以比寬放率的形式補充進了標準工時,我還是比較欣賞日企的做法的,更加細化。
降低了某個工序的標準工時就等于是降低了產品的成本,所以改善很重要,而且標準工時可以讓企劃部能清楚余力的狀況,盡量避免浪費的現象。
打了這么多字可能也不能很好的把標準工時闡述清楚,但希望能對你有所裨益。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