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看了你工時測定兩難的文章,很有感觸。我們在一線員工的信任下完成了標準工時制定的工作。但是有了標準工時作為基準之后,發現實際生產量遠遠低于標準工時對應的標準產量。現在現場質疑我們測定的標準工時的準確性,要求我們明年重新測定,該怎么辦?因為第一次測定標準工時,我心里面也沒有什么底氣,也想重新測定……

思考:
這個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六號認為可以分為:
1、我們標準工時測定的基本方法有沒有問題?
2、基本方法滿足之后,是否還有其他問題?
3、沒有達成標準產量,真的是標準工時有問題?
4、面對一個問題困惑,我該如何抉擇?
1、標準工時測定的基本方法有沒有問題?
首先我們要理解標準工時的定義。我查閱了一下百度,它給出的定義是:標準工時是在標準工作環境下,進行一道加工工序所需的人工時間。(這個定義還是在IE角度來講還是相當不專業的,但估計很多老板、初學IE的人對標準工時的定義就是從這里來的。。。)
查閱industrial engineering handbook,我們再看看專業的定義:
就是說在一個普通熟練工人在帶有生理寬放,疲勞寬放,延遲寬放的情況下根據預定的標準操作手法以一個正常速度下所需要的時間。
差別是什么?
專業的定義強調了:
1、沒有說針對一個加工工序,只是籠統的說了一個工人在XXX情況下,需要的時間。如果針對一個加工工序容易和周期時間混為一談。
2、工人是普通熟練,正常速度
3、寬放
4、標準操作手法
如果,以上四點的都注意到了,我想標準工時測定的基本方法上面,應該不會出現什么大的問題了。
2、基本方法滿足之后,是否還有其他問題?
其實標準工時測定的基本方法是一種工程方法,并不是完美的,還有很多問題,比如:
1、霍桑效應 - Hawthorne Effect
當人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觀察時,他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這種傾向可能導致他作業績效變好,可能導致作業績效變壞。
經常的,IE拿著攝像機到線上去測工時,總有一種感覺工人不是正常作業,總是感覺工人在欺騙你。在質檢的時候,看到尾端隨機抽檢的人員來了,就把一些不良品先收著,等質檢人員走了,再把不良品拿出來帶條件放行。也有好的,感覺自己被重視了,更加努力的工作,績效增長。
不論什么情況,觀測被發現的時候,往往績效是不準確的,這種不準確的程度到底是多少,很難有定論。有的公司采購了能遠距離采集影像的設備,不讓操作人員發現。有的公司采取了和工人聊天談心,解除工人的心里防備。有的公司則用采集出來的數據做調整。這些做法都有利有弊,挑選哪種方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谀壳澳銈兊臓顩r,可能選擇進一步和員工溝通比較好。我個人也是推薦用這種方式。
2、分辨率/精度
一般的,流水線的Takt Time會在10S-120S之間,有可能有更高,更低的,但是過高,過低的Takt Time會導致操作績效的下降。
在這么一個要精確到5S級別的Takt Time下,工時數據收集的精度應該達到多少呢?一般性要達到精確程度的1/10,也就是0.5S。換句話說,如果你要精確到秒,那么測量的精度需要到0.1S。
所以測量精度到秒,那么只能精確到10S的級別。所以不要拿著測量到秒的工時數據和別人說,你看,我們是精確到秒的哦。測量精度和數據的準確度不是1:1的。
3、抽樣誤差
大家都知道統計數據需要一定的采樣數量,一組數據說明不了問題。因為這一組可能正好是很低的,也可能正好是很高的。我們知道我們需要一定的置信度。但是多少人關注到了抽樣誤差呢?在允許抽樣誤差在1*sigma(標準差)的時候,采樣4組就能達到95%的置信度。而0.6*sigma需要11組數據。0.3*sigma就需要44組!很多企業都采集了3組,這就好比說,我知道人的壽命是在150歲以下,置信度是95%,這個95%的置信度又有何用呢?
此時注意!不要因為要縮小此抽樣誤差而大幅提高抽樣次數,此項的投入產出比是十分低的。
3、沒有達成標準產量,真的是標準工時有問題?
如果按照上面的兩個問題都思考過了,且覺得均沒有什么問題,那么問題真的可能存在于現場。
一個生產過程當中,標準工時只是包括了一些增值時間(加工動作時間)、必要非增值時間(部分搬運動作時間)。但是沒有包括非必要非增值時間(部分搬運動作時間、等待時間)。但是由于企業的組織管理水平的問題,非必要非增值時間的比例甚至可以超過50%!那就意味著,標準產量的一半都沒有達到!
這點不要迫于現場的壓力,去改動標準迎合他們,而是盡自己的一切耐心和他們講解標準工時已經經過了以上的條件檢查?,F在問題可能確實就是現場的浪費實在過多導致的問題,你愿意和他們一同找出問題,提高效率。相信在作業測定的時候,你有這樣的基礎。應該問題不大。
4、面對一個問題困惑,我該如何抉擇?
很多時候,很多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單單只看到了別人的問題,在會議上給對方抹黑。而這位朋友能懷疑自己的問題,想自己做得更好,這點十分可貴。
我贊同這樣的一個做法:
遇到問題困惑之時,先從自己的做事的方法、態度上進行反省。
如果問題確實出在自己身上,那么首先要馬上改正,同時要向受影響的人道歉。千萬不要嘗試用其他方法進行掩飾、掩蓋,問題越來越大,最終紙包不住火,釀成大錯!
但是如果經歷過相對嚴謹求證、學習過程之后,發現自己確實沒有大的過錯,問題在別人身上。這時候我們也需要有勇氣、用合適的方法指出別人的問題,并能夠保持謙和的心態和別人一道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趁機抓住別人的把柄,而落井下石。
這樣,我認為才是面對問題困惑的最好的做法。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