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的三道防線,那就是需求預測、庫存計劃和供應鏈執行。那么第一道防線需求預測怎么做呢,答案是始于數據,終于判斷。
先講一下什么是需求預測:很多人搞不清銷售預測和需求預測的區別,經?;煊茫踔劣娩N售預測代替需求預測。其實兩者大不一樣,讓我們打個比方就知道了。假定你家孩子上幼兒園,瘋玩一天,回家時餓“瘋”了,你問他要吃多少飯,他答曰5碗——這就是“銷售預測”。作為“供應鏈”的媽媽,你知道這孩子平常就吃一碗半(“從需求歷史出發”),但看到他今天臉餓得有點發白,于是你決定,那就多做半碗吧(“由職業判斷結束”),這就是你的“需求預測”。

回到正題,如果說計劃是供應鏈的引擎的話,那么需求預測就是計劃的引擎。如何提高需求預測的準確度,提高首發命中率?我們得先從需求預測怎么做開始,然后解決由誰做、錯了怎么辦的問題。如右圖所示
需求預測怎么做?從數據開始,由判斷結束——分析歷史數據,制定基準預測,然后整合業務端的判斷調整,得到最終的預測。對于需求相對穩定、有章可循的,要選擇合適的數據模型,爭取做到精益求精,在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降低庫存水平;對于不確定性非常大的,要群策群力,整合銷售、產品和供應鏈的最佳智慧,爭取避免大錯特錯。
需求預測由誰做?在管理粗放的企業,我們會經??吹揭痪€銷售、一線用戶提需求(做預測),總部計劃做調整的情況,導致預測準確度低下。企業的管理能力提高了,需求預測上就更可能采取差異化的解決方案,比如短尾產品由計劃來主導,銷售、市場、產品來協助;長尾產品由銷售、項目主導,計劃來配合等。
那預測錯了怎么辦?我們有一系列的方法來應對。首先是滾動預測,盡快糾偏——快速響應不能光靠執行,更重要的是要盡快調整計劃,以最準確的計劃驅動供應鏈有序響應;其次是設立安全庫存,應對需求和供應的不確定性;最后是計劃的先天不足要靠執行來彌補,那就是加急趕工,驅動工廠和供應商快速響應。
對于需求預測怎么做、由誰做、錯了怎么辦。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有嚴格的順序:我們先要解決“怎么做”,然后才是“由誰做”,因為不管由誰做,問題的解決方法(怎么做)都是一樣的;怎么做的問題不解決,那么不管是誰做都做不好,這個問題就在不同的職能之間來回扯皮。
集中采購就是典型的例子:企業為了省錢就集中采購,把對供應商的選擇權集中到總部,但對供應商“有選擇,沒管理”,供應績效自然沒法保證,各分公司就開始抱怨;老總的耳朵實在受不了了,就開始分散采購,把對供應商的選擇權下放給分公司;分公司的管理能力更弱,對供應商還是“有選擇,沒管理”,供應績效當然還是不行,它們無非“自己做飯自己吃”,不好吃也不會到老總那里去告自己,但老總從結果上看出來了,比如成本降不下去,交付做不上來,于是就又開始集中采購。就這樣,企業在集中與分散之間輪回。根本原因呢,就是沒有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即對供應商不但要有選擇,而且要有管理——怎么做的問題不解決,由誰做也做不好。有趣的是,企業里跨職能團隊開會討論問題,一般都是從“由誰做”開始。對于簡單的問題來說,確定了合適的對口職能,問題就解決了;對于復雜的問題則不然,特別是那些需要跨職能協作的問題,比如設計優化、供應商的選擇與管理、需求預測等,“怎么做”的問題是無法回避的。此外,聚焦“由誰做”,每個職能都是“守土有責”,力爭把球踢給別的職能,這也會把大家的注意力從“怎么做”轉移開,成為解決“怎么做”問題的一大障礙。
在“需求預測怎么做”部分,我們主要分三大塊來講。首先我們會闡述需求預測的基本方法論,即“從數據開始,由判斷結束”,平衡數據的理性和人的感性,來提高預測的準確度。然后我們會談到需求歷史較多的情況下,如何選擇合適的預測模型,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不確定性非常大的時候,如何群策群力,整合跨職能的最佳智慧,盡量避免大錯特錯。最后我們會談到“由判斷結束”,需要判斷什么,由誰來判斷,以及如何提高判斷的質量。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