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生產制造型企業對一線員工的考核方式主要有兩種:計件制和計時制。那么,企業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考核方式更合適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得從兩種模式的本質來看。
所謂“計件制”指:員工薪酬根據完成的產品數量和事先規定的計件單價計算所得。其優點有:能充分體現多勞多得的原則、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管理變得簡單、員工薪酬透明化……等。但缺點也非常明顯:一味追求產量,可能忽視質量、提升效率不再是管理人員的關注點而成了員工個人的事情、強調個人英雄主義、工序間庫存大量堆積……等。“計件制”考核方式產生的歷史背景為社會物資極度匱乏,產品供不應求,典型的賣方市場,產品相對單一,標準化程度高,為滿足人們對物資的強大需求,管理者鼓勵員工拼盡全力多產出。其本質是:老板花錢買下員工生產出來的產品。
所謂“計時制”指:按照員工的技能熟練程度、勞動負荷和工作時間長短來計算的薪酬分配形式。其優點有:讓員工更加關注產品質量、考慮了員工負荷、員工作業有固定的節拍控制、有效控制局部與全局利益……等。其缺點為:容易出現吃大鍋飯,平均主義、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故意偷懶窩工……等。其本質是:老板花錢買下員工的勞動時間。
明確了兩種考核方式的本質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當前絕大部分企業面對的是多品種、小批量訂單,屬于典型的買方市場,如何快速準確滿足交付是企業的首要關注點。既然是多種小量的訂單,管理者希望工廠具有柔性生產的能力,需要員工具備多種技能以滿足不同訂單需求。由于生產需要來回切換,員工操作熟練程度自然不能與單一產品比擬。此時,若采用計件制考核方式,員工會在計件單價差異的驅動下挑選產品/訂單,其結果很可能是:好做的,計件單價高的產品/訂單搶著做;難做,計件單價低的產品沒人做的尷尬局面。顯然,這不是管理者想要的結果。采用計時制進行考核方式,從員工的利益角度,無需關注是好做還是不好做,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相應的任務/訂單即可。但這種方式下如何保證效率,避免故意偷懶窩工現象呢?這就需要企業的管理人員做大量的工作,如:產品標準工時測定、生產節拍設計、標準化作業、資源分配、績效考核……等。總之,對管理人員和企業綜合管理水平要求非常高。
當然,沒有一種考核方式是通用的、完美的。到底選擇何種考核方式還需要結合企業生產特征及管理水平去定制化設計考核方式,當管理者認清兩種考核方式的本質后,再去設計考核方案,相信會更加貼近企業實際。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