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定義)。智能制造通過采集生產的節拍、換模、物流運輸、采購、設計、生產成本、廢品率等等一系列的標準化數據和結構化分析,可以客觀合理的評估企業的生產能力,生產特征和生產強項,在產品前期開發過程中有效的規避自己生產的不足,用足自己生產的強項,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精益生產是通過系統結構、人員組織、運行方式和市場供求等方面的變革,使生產系統能很快適應用戶需求不斷變化,并能使生產過程中一切無用、多余的東西被精簡,最終達到包括市場供銷在內的生產的各方面最好的結果的一種生產方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光京教授)。精益生產核心思想是以縮短周期為根本目的,以消除浪費為實現途徑,其所使用的各種工具、方法或者系統都只是縮短周期的一種手段。
智能制造、推廣精益生產最終的目標是高效的生產產品,實現短交期、高質量和高效率,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那么兩者有何內在聯系。

首先,精益生產是智能制造的基礎。精益生產是不僅要消除一切不增值的作業,對流程進行合理化,如工廠通過拉動式生產降低生產庫存,而不會直接導入立體庫,也就是通過精益生產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自動化投資;還是一種管理思維革新,進行革新“管理思想”,從管理層到執行層轉變原有的思想觀念,始終牢記“價值、價值流、流動、拉動、盡善盡美”五大原則,按計劃進行培訓、分階段實施,進行持續改善,打好基礎。落實好精益生產之后,通過頂層設計指揮落實信息化和自動化,聯通各個生產工序、設備,打破信息化孤島,實現互聯互通,將制造過程的透明化,將精益生產、信息化、自動化作為一個共通、融合的平臺,才能最終實現智能化。
同時智能制造反哺精益生產。智能制造可以為精益生產提供足夠的保證,把生產過程中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把以前困難的變得簡單,把以前沒有的變得可以實現,。某飲料生產線,要對的裝瓶后的飲品液位進行監控,現狀采用的是抽檢的方式進行,導入智能后,可以對每一瓶飲料的液位在線實時進行監測,自動生產液位的SPC管控圖,為管理提供決策。智能制造也能給精益生產帶來推動作用,要導入自動化之前,需要先理清哪些工序需要導入自動化,評估該工序要實現自動化動作哪些作業、動作是增值的,是否必要;在導入信息化之前,需要先對梳理流程,評估流程中無效的迂回信息,進行簡化,避免把投資花到這些不增值的流程、作業、動作上。
希望以上內容能為大家帶來幫助。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