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如何進行問題的分層與聚焦,此階段的核心目的就是把問題分析透徹,聚焦到核心的問題優先進行解決,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則,那么接下來的主要工作就是尋找引起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
其實只要把問題分析的足夠深入透徹,那么引起問題的原因就會比較的顯現,但是有時原因又會隱藏得比較隱晦,特別是企業產品的質量問題。這時我們一般都會先去推測問題的原因,再通過一些列的手段去驗證確認哪些是真正的原因,哪些是假象的原因。
有個邏輯式Y=F(x)串聯原因分析的整個過程,這里的“Y”代表“問題”,“X”代表“原因”,本階段的核心是從Y(問題)引出背后的原因(X),再確認原因與問題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影響的邏輯關聯,以此確認真因及其對問題的影響貢獻度。所以在原因分析的時候通常會經歷三個過程:原因分析=>原因評估=>真因驗證,也是俗稱的原因分析三部曲,以下漏斗的圖形可以形象的展示此過程:
第一階段目的是問繞問題展開隱藏在其背后的原因。在這個階段我們通常會用到很多原因分析的工具,如:魚骨頭,關聯圖,樹圖等。其實這些工具之間差異更多是圖形的長相差異之分,接下來我們重點介紹一下原因分析的原則,此原則在原因分析各工具運用時都需遵循的。
廣度,表示思考原因的全面性,在原因分析的時候是否擴散我們的思維,全方面多維度的思考。在制造型企業,我們通常會從流程的構成要素:人員/設備/物料/方法/環境這幾個維度去挖掘原因。
深度,代表原因分析的深入度,是否逐層遞進挖掘到問題的最深層次的原因,通常我們會通過Why-Why分析法,不停的問為什么,挖掘隱藏在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通過廣度原則與深度原則進行原因的展開,這時分析出來的原因就會比較全面系統。但是在原因分析的時候通常我們會以團隊頭腦風暴的方式進行,這時每個人所認知的原因就存在差異,必然導致分析出來的原因比較的龐大,接下來就需要對原因進行評估,初步的排除一些比較不靠譜的原因,篩選出最可能的原因,在這個階段我們常使用的工具有:投票法/C&E矩陣/FMEA分析等,然后根據80/20的原則選定最可能的原因(80%的結果由20%的原因引起)。
最后,篩選出來的原因還存在理論層面,如何確定是否是真因就需進行原因的驗證,也是驗證Y=F(x)的邏輯是否存在,如果x會影響y那就是真因,否則就是假因。
在真因驗證階段我們會借助一些統計的工具幫助我們去做決策,如t檢驗,P 檢驗,回歸分析,DOE實驗設計等,這些工具除了幫助我們界定原因的顯著性與否的同時,還可以幫我們分析出每個原因對引起問題的貢獻度,有助于后續對策的制定,以及改善成效的評估。
問題深層次原因的挖掘,其核心的目的是避免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只看到問題本身,也就是問題的表象,然后就下對策,治標不治本,導致問題反復發生,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救火”,“火”其本身就是問題或問題的表征現象,如何找出“起火”背后的原因,從根上切斷“火源”,這才是解決問題最終的歸屬。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