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OC約束理論簡介】
約束理論(TOC)最早是于20世紀80年代,由以色列物理學家及企業管理大師猶太人博士(Dr.Eliyahu)提出的。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先提出“最優生產技術'(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后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約束理論。同時,TOC也是對MRPII、JIT思想和方法的發展。
TOC理論核心目的是:找出妨礙企業實現系統目標的約束條件(瓶頸)并對它進行消除改善,打破瓶頸,直到新的瓶頸出現并持續改善。其改善步驟主要為:
l識別瓶頸
l最大限度利用瓶頸
l遷就瓶頸
l打破瓶頸
l找出新的瓶頸并持續改善
【二、TOC在計劃管理中的運用】
TOC認為瓶頸資源的能力限制了企業的有效產出,這一觀點與計劃管理體系保持完全一致。為了最大限度利用瓶頸資源能力,TOC的解決方案為D-B-R排產法,即:鼓-緩沖-繩。
TOC把“主生產計劃(MPS)”看成是“鼓”。其基本原理是根據瓶頸資源能力(RCCP)來確定企業最大物流量(或最大產能),作為約束全局的“鼓點”來指揮生產的順序和節拍。在所有瓶頸和總裝工序前設置物料緩沖(buffer)庫存,以保證充分利用瓶頸資源,實現最大化的有效產出。
TOC把“作業計劃”看成是“繩”。其基本原理是按照瓶頸工序物流量(產能)來控制前道工序的投料量。如同用一根傳遞信息的繩子牽住整支隊伍,按照同一節拍控制在制品的流量,以保持在均衡的物流條件下進行生產。對于瓶頸工序前的作業計劃排產,基于交期、產能參數算法,采用倒排計劃;瓶頸工序按照順排計劃;后續工序按照瓶頸工序的節拍進行組織生產。這與JIT管理中的思想不謀而合,即:瓶頸工序前采用拉動式模式,瓶頸工序后采用推動式方式。
多品種、小批量訂單模式下的計劃管理體系本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當前ERP/MRPII系統的業務邏輯也大量運用TOC理論進行不斷地優化和完善。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