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陷入這樣的怪圈?
?
學了很多心理學知識,經常被心理學戳中,感覺醍醐灌頂,可是一到現實生活中,一切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懂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這節課講的簡直就是我,我爸媽就是這樣的,從小打壓我,總說我這不好那不好的,導致我現在很不自信,總害怕自己做錯事情,我一定不這么對我的孩子。”
?
“這本書寫得好好哦,好的伴侶關系,要多肯定贊美,我也要這么做。”
?
可是,一到現實生活中,該吐槽的吐槽,該發火的發火,一樣不少。
究竟是什么在阻礙我們改變?
有一個很扎心的真相是:我們之所以做不到,可能是因為我們并不是真的想做到。這種說法也許有點刺耳,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看到這一層,才能不費力地行動起來。
?
正如阿德勒(自我啟發之父)所說的: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
你可能會疑惑:我當然是很想做到啊,怎么會不想?
別著急,我們先來看個案例。
?
我有一位來訪者,她對自己的婚姻很不滿意。她說:我老公經常指責我沒把小孩照顧好,或者沒把家務做好。我覺得在他看來我好像很差勁,跟他結婚了十多年,我越來越不自信了。
?
這一次,我跟婆婆發生了矛盾,他沒了解具體情況就讓我道歉,還當婆婆面說我。現在,我真的很受傷,不知道該怎么辦。我試過無數次跟他溝通,但都沒什么用,他能好幾天,但很快又變回老樣子。
?
我問她:那你覺得怎么做會讓自己舒服一點?
?
她說:那肯定是繼續跟他溝通啊,讓他知道他這次真的傷到我了。
?
我又問她:那你為什么不去這么做呢?
?
她嘆了口氣,說:我之前每次想跟他好好講,都沒什么用啊。要么本來是在就事論事,結果互相翻起舊賬來,越講問題越多,恨不得離婚算了;要么是看他態度不好,我就一股火上來了,我們倆就互相人身攻擊。反正每次跟他聊,都是越聊我越氣,跟他說話真是太累了!
?
我們是不是很多時候也是這樣呢?畢竟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所以我們不知道按我們想做的去做了之后,會發生什么。
我們潛意識中會啟動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認為與其費盡力氣結果還是失望,不如就此停住,至少不會讓自己更受傷。
類似這樣的情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雖然不去做也很難受,但有一個好處是,我們習慣了,所以應對自如。
就像這位來訪者,她說:反正這么多年我們一直這樣,我倒也覺得沒什么了。所以說,比起難以預測的未來,維持現狀可能讓我們更有安全感。哪怕現狀讓我們不滿意,我們也常常會覺得,不做總比做錯好。
這其實就是我們內心與生俱來的防御機制,這種防御機制讓我們追求穩定和可控,排斥改變和發展,令我們想要改變的愿望和現實行動形成強烈的沖突。很多時候,我們就在這樣的沖突中半途而廢,陷入停滯或者迷茫,找不到繼續行動的方向。
哈佛大學研究成人發展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套生理上的免疫系統一樣,我們也有一套心理免疫系統,它會排斥我們采取新的行動,以此來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和穩定。因為沒有改變,所以一切照舊,我們就不用焦慮了。
“跟ta說也說不明白,還說來做什么?”
“反正領導也不會采納,算了,別說了”
“還是不表白了,ta應該不會喜歡我吧”
“這個事情太難了,做了也不一定成功,算了”
類似這樣的情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雖然不去做也很難受,但有一個好處是,我們習慣了,所以應對自如。
?
就像這位來訪者,她說:反正這么多年我們一直這樣,我倒也覺得沒什么了。所以說,比起難以預測的未來,維持現狀可能讓我們更有安全感。哪怕現狀讓我們不滿意,我們也常常會覺得,不做總比做錯好。
?
這其實就是我們內心與生俱來的防御機制,這種防御機制讓我們追求穩定和可控,排斥改變和發展,令我們想要改變的愿望和現實行動形成強烈的沖突。很多時候,我們就在這樣的沖突中半途而廢,陷入停滯或者迷茫,找不到繼續行動的方向。
?
哈佛大學研究成人發展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套生理上的免疫系統一樣,我們也有一套心理免疫系統,它會排斥我們采取新的行動,以此來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和穩定。因為沒有改變,所以一切照舊,我們就不用焦慮了。
?
這就是我們改變路上最大的阻礙。
正確的行動,讓成長事半功倍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即時行動。
?
比起反復確認“這樣行嗎”,比起糾結完美的方法,不如不管如何先去行動起來。
你會發現當你真的去做,一切已經不同了,而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一步一步突破那些局限我們的心理防線。至于怎么與此同時做得更好,等你到了那一步,自然就會有答案。
當然,行動也并不是盲目的,它需要科學的方法指導。
因為做任何事情,用對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用心理學實現自我成長,也是一樣。
?
《刻意練習》中提到:當我們去反復重復一類行動,并持續得到反饋,我們就會慢慢變成那個樣子。
?
《打破墨菲定律》書中也說:事實上,你每天做什么,甚至一個小時內做什么,決定了你是什么樣的人。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是被自己的行為定義的。
如果你想改變,卻一直很難突破
如果你總是擔心失敗,不敢行動
如果你總是感到不自信,不敢做自己
如果你被焦慮淹沒,卻不知該怎么辦
如果你被情緒困擾,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
書中認為樂觀可能不是指成為一個積極的人,而是與動機和堅持有關。她的研究表明,樂觀主義者有一種被稱為“堅持不懈”的本能。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樂觀讓你勇往直前,專注于目標,在困難的問題前堅持更久。
人類的心理自我調節功能和空調的恒溫系統很像。恒溫系統的工作原理是根據當前的溫度,系統對比目標溫度,然后主動采取行動讓溫度變冷或變暖。人類也會通過比較來決定他們目前的狀態是否達到了目標,如果沒有,就采取行動去達到目標。
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之間的差異在于他們對于目標的執著程度和實現目標的方式。擁有樂觀信念的人相信自己的目標將得以實現,并努力朝著目標努力,從而為成功做好準備。悲觀主義者則更有可能放棄目標,不相信它們可以實現,要么暫時推遲實現目標,要么永久放棄實現目標。
展望未來時,樂觀主義幫助人們越過眼前的障礙,看到積極的未來,而悲觀者看到更多的障礙、問題和失敗。對于樂觀者來說,為了克服障礙而付出代價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期待最終的回報。
—————————————
熟悉而無奈的生活場景:
孩子厭學、網癮令您束手無策?
成年人焦慮、抑郁令您痛苦不堪?
職場壓力、人際關系、親子關系令您無所適從?
不想發火,卻難以控制自己的脾氣?
孩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作業拖拉、記憶力差,一到學校就肚子疼頭疼、考前壓力大、完全不想學習?
孩子無論補習什么課程,成績都不能提升?
看了很多書,報了很多課,懂了很多道理,卻沒有任何改變,生活依然一團糟???
其實外界所有的問題都反映了自身的眼光和能力問題。儒家經典《大學》里面明確指出:身修而后家齊,真正的家庭教育,必須從家長自身成長開始。
本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