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人這一生,其實都在自渡。
走過漫漫人生路,行至中年豁然時,才會真正明白,真正的智者,貴在知止。
壹
何謂知止?
《道德經》言:“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簡單的“止”字,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君子修養,是拿捏好分寸的智者從容,亦是關乎前途命運的進退之道。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都是文化。
“止”字為“上”字加一豎,這一豎擋在前面,好像一堵墻,看似是阻障,實則為界域的標志。
這啟發我們,人生之路,不能只知道上進、進取,還要知道止則當止。
知止,是能夠止損,事先設好止損線,一旦觸及,立即停止;
也是止贏,在自我感覺很好、高歌猛進之時,特別需要警惕貪婪。
年少時,我們沖勁十足,總會一味圖快求急、貪多求全,不管不顧地向前沖。
殊不知,勢,不可使盡,便宜,不可占盡。
到了中年才頓悟,凡事有度,過則為災。
貳
為何知止?
知止,才能不逾矩、不越界、不踩雷。以“止”為人生行為約束,凡事便留有余地,有所節制。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人有敬畏心,便能說話有分寸,行為有依歸,才能堅守住底線。
一個人若能有知止的智慧,在“止”的問題上常存敬畏,人生多半不會逾矩、走偏。
能夠把握好尺度,學會知止,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智慧。
在人際交往中,有邊界感,才有安全感。拿捏好方寸,我們才會在關系中近而不入,遠而不疏。
而一旦侵犯了彼此的界限,不僅自己沒了回頭路,也會刺傷別人。
交際的最好尺度便是學會知止。
凡事有度,能否把握好這個度,就在于能否知止而止。
叁
如何知止?
“止”與“不止”之間,實是一道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也是成大事者與平庸者的分界線。
止言
《止學》說:“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學說話,只需一年;學閉嘴,卻要一生。
說話,是一種本能,不說,卻是一種修行。
真正的聰明人,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所以他們寧愿寡言,也不會妄言。
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止欲
人性中最大的弱點,就是永無止境的貪念。
面對時常而來的欲望之誘惑,只有隨時止欲,才會擁有輕裝上陣的人生。
《小窗幽記》云:“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
當環境復雜如花繁葉茂、柳密如織時,能夠保持內心從容的,才是有手段的人;在狂風驟雨中能夠站穩腳跟的,才真正體現一個人的修為。
知止,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止爭
君子不計恩怨,小人睚眥必報,人之一生,失在脾氣,贏在和氣。
人要有不較勁的智慧。
為人不爭,方能遠離紛爭;遇事不爭,方能趨吉避害。
不爭,是寬容,是大度,是拔高自己的境界,是成就自己的修行。
不管是為人還是處事,都要學會點到為止,適可而止。
本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