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益管理思想的核心
精益管理的概念來源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精益生產模式背后的思想。這種精益生產模式的最初目的是消除浪費。從接到顧客訂單起的作業時間內,通過建立標準,持續不斷改善,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現場管控能力,消除不能創造價值的浪費活動,提高生產效率、縮短作業時間和生產周期,提升產品品質,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最終目的是以最少的資源產出更多的價值。
從精益生產的五個基本原則(精準定義產品的價值;識別每種產品的價值流;使價值不間斷流動;拉動式生產;追求盡善盡美)來看,精益生產強調“價值流”和“價值”,因此精益管理思想的本質和核心是創造價值,即企業通過“全員改善”、“持續改進”,以更少的資源為客戶創造更多更優的價值。
今天精益生產已發展成為全價值鏈精益管理理念和方法,涉及營銷、研發、供應鏈、生產、服務乃至創業,帶動了各產業轉型,比如:海爾通過應用精益生產模式,衍生出了OEC管理思想、人單合一、業務流程再造等先進的管理思想,實現全價值鏈精益管理的方式,推進其智能制造快速轉型發展。
精益生產思維也已被應用在生產制造系統、產品開發、協作配套以及經營管理、員工素質、企業文化等各個方面。格力電器將“精益”思想貫穿于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消除浪費,從根本上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因此,智能制造企業應用精益生產模式、方法、思想,圍繞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消除不必要的投入與浪費,能夠為客戶創造更優的價值,其轉型升級將更順暢。
—2—
智能制造企業的精益管理體系
智能制造企業的精益管理系統,以豐田汽車公司為例,是一個從產品概念、設計到營銷策劃、銷售服務與客戶管理的閉環循環系統,包括三個系統:設計系統(TDS)、制造系統(Total TPS)和銷售服務系統(TSS)。這三個系統是相互聯動、不可分開的。
首先,設計系統從產品概念開始,進行產品設計、工程設計,乃至延伸到生產概念和生產設計;其次,制造系統(Total TPS)注重生產流程設計,把精益生產模式和思想導入生產過程;再次,銷售服務系統(TSS)導入銷售概念,到營銷策劃;
最后,重點在于銷售服務和客戶關系管理。通過互動等手段維護好客戶關系,獲取客戶和市場需求等信息,反饋給企業進行新一輪產品設計。根據黃毅敏等研究,精益理念、精益方法和精益技術形成精益機制,其中前兩者集成精益管理體系,后兩者集成精益技術體系。
精益管理體系是精益技術體系的前提與保障,精益管理依靠精益技術得以實施。精益文化是精益管理體制和精益技術體系的基石,是后兩者得以實施的支撐力量。
在實踐中,智能制造企業實行精益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整體實施、全體動員、全員參與、全面實施”,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以實現既定的效率與效益目標。以格力電器為例,該公司創建了面向智能制造、具有格力特色的精益管理體系———格力精益制造系統(GMS)。
該管理體系由智能制造與精益管理融合而成(IM+LP),包括“標準作業”、“人才建設”、“全員改善文化”等三大基本要素,以“四化融合”(模塊化、柔性化、自動化、智能化四化)驅動“一設計、兩創新”(產品精益設計、制造技術創新及物流技術創新),從而實現公司整體效率、效益雙效管理與提升,其中具有精益理念特色的“全員改善文化”是格力精益管理體系的土壤。由此得知,精益企業文化對精益管理體系、精益技術創新等實施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3—
智能制造業的精益文化體系
智能制造企業導入精益理念,應用精益生產方式減少不增值的浪費活動,縮短作業時間,對外應在全價值鏈中擴展尋找增值點、上下游協同、利益共享;對內應深耕細作,做好數據管理、運營管理等復合型人才培養(人才工程),建立“持續改進”的企業文化,不斷推動“全員改善”,實現雙效目標。格力公司面向智能制造的精益管理創新實踐證明,智能制造企業建立全員改善的精益文化至關重要。
第一,根據組織文化構成層面來看,精益文化包括三個層面:
(1)物質層面(外顯和工具部分):5S現場管理法(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等)、消除三個M(浪費、不均衡、負荷過重)。
(2)觀念層面(企業員工共同信念與價值觀):現場主義、用智慧解決問題(暴露問題的意識、立即解決問題的意識,困境激發智慧的意識)、團隊意識。這“一個主義”和“四種意識”塑造了精益文化具有“實踐、團結一致、智慧、解決問題”的獨特性,而非口號或空談主義。
(3)基本假定層面(經營哲學):竭盡全力與堅持信念、員工與企業長期共同發展等。
第二,“全員改善”靠什么來驅動呢?“全員改善”的精益文化氛圍靠“三個層面的導向力量”來驅動,包括:
(1)管理層導向的改善驅動(在作業過程中通過各部門協作關系進行驅動,符合激發約束模型;從結果、效果上,定期審核精益改善情況并評估);
(2)團隊導向的改善驅動(通過各職能部門協作關系進行驅動,符合激發約束模型);
(3)個人導向的改善驅動:以系統流程和個人成長進行驅動,前者是標準作業流程化,后者是激勵和培養人才以便讓人才得到肯定、認可、有歸屬感和成就感(包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和人才培養系統)。
第三,“全員改善”的精益文化,其基礎和實質必須堅持以人為中心,堅持命運共同體的信念(企業與員工長期共同發展),激勵人、培養人,才能做到“全員改善、持續改進”,最終實現“三創新”與“雙創效”的企業經營目的(生產、技術和物流創新;創效率、創效果)。
不管智能制造企業自動化、柔性化、智能化、標準化、流程化進行作業,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把人當成企業和事業成功的關鍵,不重錢輕人或重物輕人,善用人、信任人、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造就人,人盡其才、充分發揮不同人的潛能,注重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建設企業培養人才系統和能力,這樣的智能制造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依托人才優勢搶占制高點。
《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以人才為本。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
由此可見,重視“人”的培養是制造業發展的一個人力資源戰略方向。隨著“機器替代人”時代的到來,操作簡單、勞動力強度大的底層作業人員不再是具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相反,培養、培訓懂大數據管理、基于企業定制化的信息化專家、能運用信息化系統開發的研究人員、具備信息化、自動化專業技能的綜合技術人才等才是智能制造業發展的關鍵資源。智能制造業要實現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亟待健全、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有中國特色的精益文化,以促進制造產業轉型升級。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