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某家企業在應征大專新進人員,QC-STORY(解決問題的步驟)為必考題,解決問題的步驟(現狀把握→目標設定→原因分析→對策擬定與對策實施→效果確認→標準化),各家企業名稱或做法雖有所不同,但整個架構與邏輯大同小異。當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手法有QC七大手法及QC新七大手法、IE、VA/VE、QCC等。
為了讓TPM的特色能呈現出來,茲將其定義說明如下:
追求生產系統效率化的極限(總合的效率化),以改善企業體質為目標。
在現場現物架構下,以生產系統全體壽命周期為對象,追求“零災害、零不良、零故障”并將所有損失在事先加以預防。
生產部門之外還包括開發、營業、管理等所有部門。
上到經營層下至第一線的員工的全員參與。
經由重覆小組集團活動來達成零損失的目標。
TPM所使用的手法與QC-STORY觀念與邏輯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WHY!WTY!分析手法,只是表格設計各有不同,就算同樣是使用QC-STORY各家企業展開的表格也有所不同,在此就不多加說明。
PM分析手法是TPM活動中較為特殊的手法,是日本設備協會發展出來的手法,當然它的特色就是站在設備的源頭作分析的一種手法。
PM分析是將現象(Phenomena)作物理(Physical)分析,并從結構上(Mechanism)作分解說明,并取其第一個字母組成,最適合用于改善慢性損失,以下示意圖說明:

在解決品質問題時,如果品質不良率很低,但基于某些市場因素或其它因素的考量,必須加以解決時,這時PM分析就是你的好伙伴,當然能夠用原有的品管手法解決,就不要刻意用PM分析手法,因為這樣會提高工作的復雜程度。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