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理(SRIRI)
整理推行要領:
*制訂必需品與非必需品的判別基準及處理辦法
*馬上要用的、暫時不用的、長期不用的要區分對待
*即便是必需品也要適量;將必需品的數量降到最低的程度
*對沒有作用的物品,無論有多昂貴,都應堅決地處理掉,放置越久,殘值越低
*整理三清原則:清理 清除 清掃
如何區分必需和非必需物品
所謂必需物品:是指經常必須使用的物品,如果沒有它,就必須購入替代品,否則就會影響工作。
非必需品則可分為兩種:
(1)使用周期較長的物品,即一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才使用一次的物品;如樣品、圖紙、零配件等;
(2)對目前的生產或工作無任何作用的,需要報廢的物品
根據物品使用頻率,決定其處理辦法

如何推行整理:
第一步:現場檢查 ——全面檢查,包括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
第二步:區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 ——要區分“需要”與“想要”的區別
將工作場所的物品進行全面盤點后,對所有的物品進行過濾,判別哪些是必需
品(需要的),哪些是非必需品(不需要的);然后根據過濾訂出要與不要的
基準表:
例如某生產線:
必需品(需要):
u正在生產或即將生產的原材料
u正在生產的半成品、已生產出的成品
u運轉正常的設備、能正常利用的各種工具、模具
u無損壞的工作臺、椅、貨架、工具箱/柜
u能正常使用的周轉車、周轉箱
u……..
非必需品(不需要):
u無條碼的、多余的物料
u報廢物料
u不能正常運轉或使用的、已淘汰的設備、工具、模具
u地面上的廢紙、垃圾、油污、水污
u墻面上過期、破損的展板
u已損壞的工作臺、椅……
第三步:清理非必需品,并進行處理

第四步:每天循環整理
--每天循環整理,將必需品按平行、直線、直角的原則放置;盡可能避免產生不需品;及時維修可修復的不需品
<1>整頓(SEITON)
整理推行要領:
*徹底的進行整理;
*確定放置場所;
*規定放置方法;
*進行標識
整頓的三定原則:
*定點--放在哪里合適。
*定容--用什么容器、顏色。
*定量--規定合適的數量。
生產線出現的實際問題案例
某生產線在工具管理方面非常薄弱,僅用個簡單的箱子放置,再加上員工未
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常常沒有及時將用完的工具歸位,雖然各類工具數量很多,但仍常常發生工具不夠用/找不到的現象;一些工具直到再次使用時才發現壞了,匆忙維修;生產線到底各種工具有多少數量從來沒有人清楚;只是一味
的申報新工具,這種“管理”也給新員工帶來了很大困難,由于工具名稱與實物無法對應上,常常拿錯工具。不但造成了工具浪費,還造成了效率浪費。
這條生產線的工具管理主要存在什么問題?怎么改善此問題?
尋找產生的原因:工作場所最大的時間浪費在于“準備時間”,也就是工作中的“選擇”、“尋找”所花費的時間。“尋找”所花費的時間越少越好。產生尋找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種:
無整理:不需要的東西太多了,這是產生尋找的首要原因
無定位:沒有規定放置的地方
無標識:沒有進行標識
無歸位:沒有放回所規定的位置
推行整頓的步驟:
u進一步落實整理工作。
徹底整理,只留下必需品;
在工作崗位只擺放最低限度的必需品,
判斷是個人所需品還是小組共需品(私人物品隱蔽放置)
u確定放置場所。
物品放在崗位的一個比較方便的位置;
將經常使用的物品放在工作場所最近處;
特殊物品、危險品設置專門場所進行保管
(如酒精、助焊劑、清洗 劑、油漆、天納水等);
無法按規定位置放置的物品,應掛“暫放”標識牌,注明原因、
放置時間、責任人、預計放至何時等。
u規定擺放方法。
盡量立體放置,充分利用空間;便于拿取和先進先出
平行、直線、直角、在規定區域放置;限制堆放高度(不超過1.5米)
按產品種類區分放置;做好防潮、防塵、防銹措施
容易損壞的物品要分隔或加防護墊保管,防止碰撞
u劃線定位,用醒目的顏色畫線定位,用不同色的定位膠帶劃分區域
主通道一般為:1.5米;人行道一般為:1米以上
單向車道:最大車寬+0.8米;雙向車道:最大車寬*2+1米
黃黑相間斑馬線代表:通道、臨時、移動設置
綠白相間斑馬線代表:物料區、成品區、良品、固定永久設置
紅白相間斑馬線代表:不良品區、異常區、安全管制
u進行標識
在擺放場所標明所擺放物品;一對一的標識現場所擺放的物品;
在擺放物體上進行標識;選用恒久和容易維護的材料做標識
選用不同顏色,相同大小、字體、樣式、用詞的標識
3、清掃(SEISO)
清掃推進要領:
*人人參與,責任到人
*將清掃與點檢、保養工作充分結合
*杜絕污染源,建立清掃基準
(清掃不是掃除,而是檢查,檢查出每一點存在的問題,只打掃灰塵那是掃除)
推進清掃的步驟:
落實整頓工作(參考整頓步驟進行)
從工作崗位掃除一切垃圾、灰塵(如每日上班10分鐘5S)作業人員自己動手清除長年堆積的灰塵、污垢,不留死角;將地板、墻壁、天花板、工作臺、燈罩等打掃干凈
清掃點檢機器設備保持設備及其附屬、輔助設備的干凈 留心注意油管、氣管等不易發現的內部結構把設備的清掃與點檢、保養、潤滑結合起來
整修在清掃中發現有問題的地方 –整修不平的地面,維修脫落的墻面;補上不見的鏍絲、鏍母等配件– 及時加油保養需防銹、需潤滑的部位;更換老化的水管、氣管、油管– 清理阻塞的管道等
查明污垢的發生源(跑、滴、冒、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廢棄物分類管理:分普通廢棄物(如紙箱、泡沫等)和危險廢棄物(如含鉛廢棄物、被化學品污染的廢棄物、廢棄器件等)
實施區域責任制– 對于清掃,應該進行區域劃分,實行區域責任制,責任到人,不可存在沒人理的死角。
制定清掃基準–制定相關清掃基準,明確清掃對象、方法、重點、周期、使用工具、清掃責任人,保證清掃質量,促進清掃工作的標準化。上級定期檢查。
4、清潔(SEIKETSU)
圖片“整理”、“整頓”、“清掃”是動作,“清潔”是結果,即在工作現場進行整理、整頓、清掃過后呈現的狀態是“清潔”。
所謂清潔的狀態,它包含有三個要素:第一是'干凈';第二是'高效';第三是'安全'。這就是我們稱之為缺一不可的'清潔的狀態'。
5、素養(SHITSUKE)(自律):
素養推進步驟:
持續推動4S直至習慣化
制度相關的規章制度
教育培訓
素養的表現:
嚴格遵守規章制度,認真按照標準作業
時間觀念強,遵守出勤和會議時間規定
衣著得體、規范,正確佩戴工卡
待人接物誠懇、有禮貌
遵守社會公德
素養三原則:守紀律, 守時間, 守標準
富有責任感,關心他人
6、安全(Safety)
含義:消除隱患,排除險情,預防事故發生
目的:創造高效率、無意外事故發生的工作場所
推行要點:
1、管理上制定正確作業流程, 配置適當的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檢查
2、對不合安全規定的因素及時舉報消除
3、加強作業人員安全意識教育
4、簽訂安全責任書
發生事故的下四大原因:
l、設備的不安全狀態;
2、人的不安全行為;
3、工作環境的不良;
4、勞動組織管理的缺陷。
推進安全的步驟:
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體系
加強員工安全培訓教育
做好各類安全標識
紅色:表示禁止、停止、危險以及消防設備的意思。凡是禁止、停止、消防和有危險的器件或環境均應涂以紅色的標記作為警示的信號。
黃色:表示提醒人們注意,凡是警告人們注意的器件、設備及環境都應以黃色表示。
藍色:表示指令,要求人們必須遵守的規定。
綠色:表示給人們提供允許、安全的信息。
定期巡視現場,消防安全隱患
7、節約(Saving)
含義:就是對時間、空間、能源、人力資源、設備、物料等方面合理利用,以發揮它們的最大效能
目的:減少浪費;創造高效率、物盡其用的工作場所
實施時應堅持三個觀念:
1、能用的東西盡可能利用;
2.以自己就是主人的心態對待企業的資源
3.切勿隨意丟棄,丟棄前要思考其剩余的使用價值。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