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生產方式與六西格瑪模式有相同點也有不同的地方:
? ??1)文化方面。
? ? 兩種生產模式都蘊含著追求完美的文化:精益生產以“盡善盡美”為目標;六西格瑪提出的六西格瑪標準也是一種近乎完美的質量目標。但兩種生產文化起源不同,從而兩種模式操作層次有許多不同。精益生產起源于日本的文化環境,而六西格瑪起源于美國的文化氛圍。歐美人的思想注重于邏輯分析,質量管理受泰勒管理思想的影響,強調專業化,質量管理由質量管理技術人員來完成,也就是專業技術人員制定技術標準、操作標準,操作人員按標準遵命干活。東方文化強調集體,尋求合群,注重尋求集體、社會的認同。日本專業化不強,連技術人員也在一個企業中輪換在設計、制作、質量管理等各種部門工作,他們強調以人為本,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

? ??2)戰略出發點都與質量有密切關系。
? ? 精益生產方式是基于成本、質量和縮短提前期的生產方式。精益思想的第一項原則———確定價值,就是質量管理的范疇,其核心內容之一———JIT需要高質量管理水平作保證。六西格瑪管理本身就是一種由質量管理而發展起來的管理模式,它以顧客滿意為關注的焦點,充分運用了質量管理的各種工具,吸收和運用了現在質量管理理念。
? ??3)運作管理模式。
? ? 它們的實施都與PDCA的模式大同小異,都是基于流程的管理。但精益生產采用系統的觀點,基于價值增加流程來考慮整個生產鏈的管理,立足于整個生產系統的資源有效配置。精益生產強調現場的重要性,是一種基于現場改善管理的模式。而六西格瑪是基于項目管理的模式,它通過DMAIC程序的實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項目的目標,它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由倡導者、黑帶,到綠帶、員工,一級級有機結合。
? ??4)過程改進方式。
? ? 都采用連續改進的方式,兩種模式都強調過程改進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組織必須不斷對業務流程診斷、改進。但兩種模式中改進的方式不同。精益生產采用漸進的持續改善策略(Kaizen),沿著既定技術的路徑通過不斷改進,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它不需要大的投入。六西格瑪管理強調突破性變革,要求每個項目都有突破性成就,能給組織帶來巨大的財務效益,其投入也較大。
? ??5)員工培訓。
? ? 兩種模式強調人員對過程改進的重要性,所以都注重人員的培訓與管理,但側重點不同。精益生產非常重視普通員工的培訓,培訓主要是通過“干中學”進行的,這樣有助于員工現場技能的培養,精益生產通過輪崗培養使得員工取得多種技能。而六西格瑪管理注重管理人員系統化的培訓,強調黑帶、綠帶的作用,要求他們有較多的統計學知識和問題處理技能。
? ??6)分析問題的方法不同。
? ? 精益生產強調現場專家的作用,現場出現問題,員工有權停止生產,處理問題,對員工的操作技能和現場處理問題的技能有較高的要求。六西格瑪注重定量分析,通過對指標量化和分析,作出決策,避免憑經驗解決問題。

? ??7)關注對象各有側重,但實現的目的相同。
? ? 精益生產方式關注的中心是消除浪費,通過消除浪費最大化地發揮資源的效率。六西格瑪關注的是變異它視波動為敵人,力求減少和消滅波動。消除浪費和減少變異都是以價值為目的,變異是產生浪費的一種途徑,減少變異可以減少浪費。
? ?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精益生產和六西格瑪管理在文化追求、戰略基礎、目的、過程改進方式、對人員的認識都是一致的;二者的區別主要是操作層上的區別,如分析問題的方法、員工培訓的側重點、運作模式等,但可以看出,這些不同并非是對立的,而是有互補的。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精益六西格瑪讓我們的質量、效率、成本、管理上了一個臺階,并得到了美國質量協會、中國質量協會等單位的獎勵和認可。”
———上海貝爾某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