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我反對PDCA八步,非常的反對!
總結起來,我反對的理由有三個:
1、? 如果發現水龍頭開著,水嘩嘩的流,關掉就可以了,為什么要做PDCA八步的分析?等分析完了水也流光了。
2、? 只要結果好就行了,你管我用什么方法做的?
3、? 明明一步可以看出問題所在還要PDCA八步,不是“脫褲子放屁”嗎?
不由得想起我剛參加工作時遇到的一個問題:墊片漏的特別多——特別是中壓蒸汽管道上的墊片,每次開機時都會漏上一兩次。那時我們沉浸在漿線一次性開機成功的喜悅中,年輕的我們總是認為這很正常:開機巡視——發現墊片漏——停機換墊片——再重新開機……,雖然很辛苦,但是工作嘛,不辛苦還是工作嗎?直到有一天領導說:“你們開機時不要一下子把閥門開的那么大,現場聽到管道內的聲音很大是因為閥門開的太快導致的。”是這樣呀,我們注意在開機時閥門慢慢開大而不是一下子100%,果然開機時墊片漏的問題解決了。
我們就討論辛苦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得?后來我們得出一致的結論:辛苦的工作當然值得,但也要聰明的工作。發現墊片漏快速的處理值得贊揚,但是隨后能夠找出墊片漏的原因不讓它再次的漏更值得去做。這其實是PDCA八步一個很核心的東西:我們要找出問題的原因去采取措施。可惜那時候不知道。水龍頭的水嘩嘩的流著我們自然要先關掉水龍頭,這是糾正。關掉之后呢?還是要用PDCA八步的分析,從根源上采取措施,否則第二天你會發現水龍頭又開始流了。
后來我做了工程師,當時二氧化氯和雙氧水的消耗特別大,特別是雙氧水,噸漿有5Kg的消耗。領導讓我做一個改善項目來降低雙氧水的消耗。與很多人討論,大家都覺得白度不夠當然要加雙氧水了,夠了誰還加呀?領導只管白度達標不達標就可以了,管我們雙氧水用多少?有一名同事是其他公司來的,他說他以前的公司消耗更高,我們的消耗是很低的。但是領導交待的工作還是應該做的。我就去分析各種相關的數據,結果嚇我一大跳:雙氧水使用的心理作用遠遠大于實際的作用,有時候感覺加上雙氧水白度提高了實際上不過是另一股的漿來了而已,不是雙氧水的作用。為了更證實我的猜測,我從網上下載了殘余雙氧水的測量方法,讓化驗員檢測殘余的雙氧水的量,結果令我大吃一驚:在現有的系統中雙氧水的用量一旦大于3Kg,多余的雙氧水就會到廢水中而不是與木素發生反應。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震動。如果只問是否達成結果,很有可能削足適履,鞋子太小腳太大把腳削小了也能滿足要求。或者有人會說把腳削小了太傻不會有人真的這樣做的,但是真的嗎?看這個因穿高跟鞋變形的腳。
再后來,我們漿上出現了一種塵埃叫做“纖維性塵埃”。那時我們還用氯氣漂白,氯氣的漂白能力要大于二氧化氯,纖維性的塵埃是因為有的地方沒有被漂白徹底,很自然我們就認為在系統中增加氯氣會有助于解決“纖維性塵埃”的問題。那年的二月份、六月份都是這樣做的,事實上在七月份纖維性塵埃第三次出現了。再也無法忍受了!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一步一步的去做,去分析,結果下來嚇了一大跳:纖維性塵埃隨著氯氣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終纖維性塵埃的問題被解決了。我們感到這次解決問題的思路非常的好,我們就照著總結了一個問題分析的六步法。后來我去了BCID,學習了PDCA八步法,發現我們的六步法竟然是PDCA八步法的簡易版。
我們仰望蒼穹或許會認為自己看到了整片的天,但實際上可能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個點。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故意的犯錯誤,而是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程序不夠規范所以有了很多的誤判或者遺漏。我們需要PDCA八步這樣的一個工具幫助我們理清我們的思維,幫助我們在紛繁蕪雜的信息中去抽取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從而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并且規避決策風險,最終最經濟最迅速的解決問題。
? ? ?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電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