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知上的問題
企業為什么做考核?僅僅是為了以下這些目的嗎?
?
1、 建立工作標準與目標,達不到標準或目標的就扣錢、問責;
2、 評價員工工作量,以便增加員工工作項目;
3、 用來作為發獎金的主要依據;
4、 用來作為定崗、晉升等的標準。
二、技術上的問題
我曾在書店看到一本大簿頭績效考核工具書。作者連績效考核與績效評估都沒有區分清楚,將業績量化指標與行為能力標準混雜一起設計操作,好比海鮮燉豬肉,難看又難吃,真心不知如何運行,屬于典型的為了考核而考核、胡亂搭配考核。
?
績效考核是一門管理技術,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很多老板、工作經驗薄弱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沒有績效考核管理經驗,也沒有參加系統的學習,只是憑自己的感覺、小聰明、別人的一些資料,就開始做起績效考核,結果可想而知。
?
三、人的問題
績效考核的推行確實有難度,筆者認為主要難在以下方面:
?
1、復雜的不是方法,而是人的思想;
?
2、統一方法前,先要統一思維;
?
3、管理者往往挺一挺就接受了,而決策者往往自己不夠堅持;
?
4、導向性不清晰,解決“員工為誰而做”比“如何讓員工做好”更有價值;
?
5、一開始就追求盡善盡美,沒有做好曲折坎坷、持續優化的準備。
?
因為績效考核關系到員工的切身利益(包括收入、職位、職業發展、職業價值等),其敏感度無以倫比。所以一定要關注人的感受與需求。不能只考慮方式方法,掉進方法論的陷阱。
?
另外,設計與推行績效考核的人也很重要,如果這些人不具備專業能力、心態不穩定、對個人利益患得患失,勢必影響績效管理的成效。
?
四、文化與價值觀的問題
很多企業在業績下降、管理困難時,就想推行績效考核,分解責任與壓力;
?
也有些企業在利潤下滑時,就極力拉員工入股,共同承擔風險。
?
這種現象就好比人得到重病才去看醫生,難免投錯醫用錯藥。
?
大多數員工愿意同企業分享發展成果,只有極少數能夠與企業一起面對挑戰、承擔經營風險,這就是人性。

五、模式上的問題
績效考核有很多工具,傳統的工具有KPI、CPI、MBO、BSC、RAG、EVA等等,多數考核都是KPI+CPI+BSC這種模式,但這種模式并不適合薪酬激勵。
?
有的企業為了追求簡單,實行評分或打分制,并且以此取代考核。評分制的價值其實十分有限,短期有點價值,可是作為單一模式很難持續。
?
而作為中小微企業,如實行傳統的績效考核模式,費人費力效果卻不好。
?
如果績效模式用錯了,結果是什么?
1、先天腦癱,后天再努力也白搭;
2、激勵無效,錢多也不用到刀刃上;
3、從設計開始就誤入歧圖、走進迷宮,看起來很美好,卻可能越繞越遠;
4、回到原點,周游了一圈,發現做與不做差不多。
?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電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