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美國費根堡姆(A. V. Feigonbaum)首先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觀點。全面質量管理是在企業中以質量為中心,建立全員參與基礎上的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內容是'三全',即:
(1)對全面質量的管理?
全面質量指所有質量,即不僅是產品質量,還包括工作質量,服務質量。在全面質量中產品質量是核心。企業應以質量為中心。
(2)對全過程的管理?
對產品的質量管理不限于制造過程,而是擴展到市場研究、產品開發、生產準備、采購、制造、檢驗、銷售、售后服務全過程。
(3)由全體人員參與的管理?
企業把'質量第一,人人有責'作為基本指導思想,將質量責任落實到全體職工,人人為保證和提高質量而努力。
上述'三全'是系統科學中'全局觀點'和'全局最優'原則的反映。

全面質量管理的特征
隨著企業產銷的國際化,經營的多元化和世界范圍的高新技術的興起,特別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提供了新的先進的工具和手段。全面質量管理呈現如下方面的特點:
1、采用科學的系統的方法滿足用戶需求
在全面質量管理中'用戶至上'是十分重要的指導思想。'用戶至上'就是樹立以用戶為中心,使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全面地滿足用戶需求。產品質量的好壞最終以用戶的滿意程度為標準。為了使這一指導思想有效地貫徹落實,滿足顧客需求,對產品性能進行定量描述的質量功能配置(QFD)方法在工業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并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QFD 體現了開發產品應以市場為導向,以顧客的需求為唯一依據的指導思想,把產品的性能(功能)放在產品開發的中心地位,對產品性能進行定量描述,實現對功能的量化評價。是根據用戶需求開發出'高質量、低成本、短周期、適銷對路'產品的有效手段。
2、以預防為主的事先控制的新時期
預防性質量管理是全面質量管理區別于質量管理初級階段的特點之一。進入90年代以后,新的生產模式,包括適時生產(JIT)。精良生產(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等對事先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產品的生產階段,除了統計過程控制(SPC)外,新的基于計算機的預報、診斷技術及控制技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使生產過程的預防性質量管理更為有效,同時,80%的產品質量問題是在產品設計階段發生的。預防性質量管理在設計階段更為重要。在產品設計階段采用故障模式和影響分析(FMEA)和失效樹分析(FTA)等方法找出產品薄弱環節,加以改進消除隱患已成為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

3、計算機支持的質量信息管理
及時、正確的質量信息是企業制定質量政策,確定質量目標和措施的依據,質量信息的及時處理和傳遞也是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的必要條件,信息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的發展為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CAQ系統及集成質量系統在計算機網絡及數據庫系統的支持下不僅可以及時地獲得正確的質量信息,有效地實現對全過程的管理,而且使企業的全體人員以先進的,高效率的方式參與全面質量管理。
4、突出人的因素
與質量檢驗階段和統計質量管理階段相比較,全面質量管理階段格外強調調動人的積極因素的重要性。實現全面質量管理必須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加強質量意識,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方面日本的汽車工業獲得了成功,發展了一整套'日本模式'。如采用質量管理小組方式將職工組織在一起,激發職工的主動精神和協作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雇員的聰明與天才。企業注重發展雇主和雇員之間牢固的信任關系,形成'家族式'結合關系,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每一個雇員都為提高產品質量,滿足用戶需要獻計、獻策。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公司總經理 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