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門實踐科學,管理理論沒有好壞對錯,只有適合不適合;適不適合的問題也不能一刀切,沒有絕對的普遍適合于某一類企業的管理對策,很多情況下應該是一企一策。
泰勒制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
科學管理為內核的強調效率和規范的泰勒制已歷經100多年了,科學管理學派研究的重點是管理的科學性、嚴密性和紀律性,泰勒的科學管理系統將工人的潛能發揮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有人形容,在實行泰勒制的工廠里,找不出一個多余的工人,每個工人都像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制將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泰勒科學管理的特點是從每一個工人抓起,從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設計出最佳的工位設置、最合理的勞動定額、標準化的操作方法、最適合的勞動工具。例如他在某鋼鐵公司進行的搬運生鐵和鏟鐵試驗中,就具體規定了工人所鏟物資的輕重不同,所用的鏟子大小也應該不同。為此,他專門設立了一個工具室,存有10種不同的鏟子,供工人們在完成不同作業時使用。? ?
泰勒制以不可遏制的勢頭在全世界推廣開來。在泰勒以后,科學管理理論得到不斷補充和完善,美國福特通過對泰勒思想的實踐和完善,形成了流水線大工業生產,改變了全人類的生產與生存方式;隨后,戰爭廢墟上的日本,又進一步開創了對生產持續改進、徹底杜絕浪費的豐田精益生產,超越了福特模式,打造了日本汽車至今無出其右的優勢……成功的大企業,大多把泰勒制這個“基本功”練到了極致!在思想界,從1950年代美國管理學家戴明的“全面質量管理”,到1990年代興起的“六西格瑪管理”,也都有深深的泰勒制印跡。通過泰勒倡導的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改造,為企業架設出一道快速而長久的“高速公路”,這就是泰勒制之所以歷經百年,依然影響深遠的價值所在。
管理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制度化,這些都是國內企業需要補課的地方,這個創于百年前、強調效率和規范的泰勒制管理體系,盡管基礎簡單,又歷經這么長的時間,但也是我們的企業最缺乏的。不過,過猶不及,凡事都有適用范圍,過度了,問題就來了。的確,百年來泰勒制一直面臨新條件下的考驗,尤其現在知識經濟、體驗經濟、服務經濟時代,越來越多創造性工作不斷出現,外加中國企業普遍重結果、輕過程的管理習慣,常常把創新型的工作,寄托在領導和員工的“自由發揮”基礎上。
從人治到法治中間還需要一環
北京某知名大學的一位知名教授,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十多年前的事情,題目忘掉了。大意就是說企業原來都是人治,都是以老板個人魅力,或者以企業高管的個人經驗、魅力、決斷力帶領企業向前發展,就體現了一個人治的狀態。他認為我們應該從人治快速地過渡到法治。企業不能全靠人,個人有成長的空間、有局限性,然后有個人性格的偏執;所以應該把它標準化、流程化、制度化,達到法律治理的程度。
這篇文章發表了以后,我當時就寫了一篇文章與某教授商榷。從人治到法治中間,絕大數企業都缺了中間的一個環節——法制,只不過這個“制”是制度的制。也就從人的治理到法的治理中間,我們又有一個建章立制的過程,我們國內絕大多數企業缺了一個流程化、標準化、制度化的這么一個時間,沒有這樣一個基礎。所以一步從人治過度到法治就會讓企業產生混亂,因為你缺乏這樣一個制度基礎,也就是泰羅制的應用不充分;而且也讓企業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丟掉了踏踏實實地建立企業管理基礎,踏踏實實地構建企業的規章制度,這么一個很長期的基礎階段。所以,從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才是合理的、正確的、適用的管理邏輯,也就是泰勒制不可逾越。
泰勒制不夠用了
但是,不可逾越并不是止步不前!我們這么多年,國內人力資源理論、規范,還是典型的泰勒制,職位分析、職位評估、目標管理及至績效考核等等,我不是說這些不好,管理理論沒有對錯,看是否適合,泰勒制適合流水線作業,簡單可拆分工作,這些現在基本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了,人做的是創新、創意工作,現在HR工具方法圍繞泰勒制,人性被束縛。? ?
矛盾無處不在。以績效考核為例,泰勒制強調過程精細化,績效主義強調結果滿意,知識經濟時代,新生代浪潮,工業4.0與制造2025,移動互聯浪潮之下,什么“去中心化”“碎片化”“去績效化”席卷而來......泰勒制不夠用了,注意,是不夠用了,不是不管用了。? ?
管理不必走極端,非黑即白,應該是兼收并蓄。? ?
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了績效管理系統或實施了績效考核。醫院強調績效,強調收入、強調利潤;學校強調績效,強調升學率,強調某某分以上學生的數量;國有企業強調績效,強調利潤總額,爭先恐后進500強;民營企業強調績效,強調凈資產、凈利潤,跑步沖向富人階層。所謂績效時代有兩個特點:強調量化,所有的成績都要求量化,沒有不能量化的成績;強調結果,只以成敗論英雄,過程不重要,這是一個極端。

小米的“開心”與績效
另一個極端是只要過程,否定績效。2016 年的小米年會上,雷軍說,“年初,我們定了一個 8000 萬臺的銷售預期,不知不覺我們把預期當成了任務。我們所有的工作,都不自覺地圍繞這個任務來展開,每天都在想怎么完成。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的動作變形了,每個人臉上都一點一點失去了笑容。”于是,雷軍提出,“所以我們定下了 2016 年最重要的戰略:開心就好。我們決定繼續堅持‘去 KPI ’的戰略,放下包袱、解掉繩索,開開心心地做事。”? ?
2016 年,眨眼既逝。在 2017 年的年會上,過得并不太開心的雷軍畫風大變,他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干。”當一個人擼起袖子的時候,一定不可能面帶微笑,更不可能只是“開心就好”。雷軍為小米定了一個小目標,它被定格在一幅如天空般遼闊的大屏幕上:“小米整體收入破千億元。”千億就是 KPI,KPI 就是績效。? ?
雷軍的問題,是他追求開心的過程而不是科學管理的過程。績效管理是一個只重結果、而開放執行過程的目標治理模式。無論你怎么東躲西藏,泰勒制的幽靈或隱或現,終不消失。每種管理理論都有其適用的時效和范圍,再好的管理理論機械地套用也不可取,時代的管理之術應該是博采前賢眾長,在具體應用時再做取舍,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
在以美國為主的管理理論西學東漸二十多年以后,在管理學創新停滯了十多年之后,新的范式變革已經悄然發生,時代的霞光將匯聚過往各種偉大管理理論的精華,不偏不廢,兼收并蓄,兼顧古今與中外,兼顧哲學與工具,兼顧經驗管理與發展,兼顧人性與企業性,匯聚精華,霞光萬丈!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