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Lean Production)最初在生產系統的管理實踐成功,逐步延伸到企業的各項管理業務,也由最初的具體業務管理方法,上升為戰略管理理念。它能夠通過提高顧客滿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降低存貨、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資本投入,使股東價值實現最大化。其重點是不斷改善,力求盡善盡美。
精益管理方面的書籍汗牛充棟,業界一直在研究豐田精益模式成功的經驗。國內外想要導入精益管理的企業不勝其數,然而鮮有成功的案例。精益管理發展于日本文化的土壤,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發展壯大,貿然引入不同社會環境,很容易水土不服。然而如果全都歸結于文化、體制的原因,似乎缺少了專業求真的精神。下邊我們試著探討實施精益管理的前提。

一.標準化。作業標準化是精益管理的前提,沒有了標準化就沒有精益求精的對象。標準化的過程包括人(規范化)、事(流程化)、物(規格化)。精益的對象就是標準化的模塊,精益后形成新的模塊,為下次的改善提高提供基準。
二.價值觀。精益管理是一個涉及決策層到車間工人的行動計劃,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公司,處處呈現精神錯亂的狀態,無法提供實施精益管理的土壤。價值觀起源于公司的核心領導,但需要植根于公司的角角落落。
三.工匠精神。精益管理本身就體現著工匠精神,不過更多體現的是以一個組織視角表達的工匠精神,體現的是一個系統層面的工匠精神。如果工廠的角角落落缺乏工匠精神,精益管理的推進只不過是一個幻想。
四.持之以恒。實施精益管理充滿艱辛。它需要多年才能有所進展。精益過程是一個沒有盡頭的改進過程,已經由最初車間生產管理方法,擴展到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精神為前提。這里的“恒”指的是永遠。
五.長期雇傭。在一個臨時、自由雇傭的體制里,員工與公司僅僅是短期的勞動關系。若公司以臨時工的眼光看員工,員工就會以短期的眼光看待工作,員工不可能有主人翁的主動性去精益求精。企業需要調整勞動政策,讓員工對企業和自身的發展具備穩定的預期。
六.領導力。精益管理必須由最高層直接領導。它不能授權。精益管理需要公司內部上下互動,它的很多做法有悖于工廠里的傳統做法,甚至與普通人的思維習慣相沖突,不可避免受到基層員工的抵抗,順利實施精益管理需要高效的領導力作為保障。如果僅僅是一個公司口號,沒有管理層的全力推進,精益管理的目標最后證明不過是一場騙局。

精益管理是一項持續的工作,永遠沒有完成時和穩定狀態。精益管理是一種思想,一種改進的文化,以持續的量變促進不斷的質變。企業導入精益思想去開展管理工作根本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備的生存技能。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