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思想在中國的推廣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一開始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外制造企業的涌入,這些企業把精益思想和實踐也帶入了在中國的工廠。而最近10年來,世界工廠名聲在外,精益的好處也為很多民營企業所認識,并開始實踐。在這中間,很多企業也碰到很多挫折,前功盡棄,甚至半路夭折的很多。很多企業的領導或管理人員,乃至懷疑精益在中國的文化下是否可行。
依我看,文化最多影響你精益活動的如何開展,但不能影響你做不做精益。隨著精益在80年代開始普及推廣,很多國家的企業在精益改善上獲得了成功。事實上現在很多精益做的好的公司,并不全是日本企業。而也有很多日本企業的精益也做得不見得好。當然在實施精益過程中,要認真考慮到文化的影響并妥善調整推行的策略,而不是簡單地復制國外企業的一些做法。特別是要注意實施過程中的以下幾個誤區。
精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很多企業過分低估精益的持續改善性,急功近利,認為精益是立馬見效。很多企業做了一段時間的活動,或做了點6S,或看到一些成效就覺得已經成功了。 不是想著去持續改善,而是急著去渲染成就,結果就是虎頭蛇尾。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精益尖子和公司氛圍,就被沾沾自喜所替代,結果前功盡棄。還有,在執行過程中,沒有堅持,沒有持續性,也會導致精益的失敗。如很多企業從搞6S, 或消除浪費活動開始, 但沒有堅持,只是憑領導興致,想起來了,就做做。結果也是人浮于事,如同搞“愛國衛生運動”。領導來了,咱就搞,領導不來,咱就老樣子。這樣的結果是基層員工對領導失去信心,精益純粹是面子工程。
更有很多企業,一開始就沒完全理解精益思想。在經濟條件好的時候,很多企業更多是通過增加采購設備或招聘員工來提升自己的產能,而不是認真貫徹精益的工具,通過消除浪費等精益手段來提升效率。
精益是老板工程
精益是一個從上到下的過程。精益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領導的支持和參與。尤其是在中國式的多重組織結構條件下,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需要職責分的很清楚,加上中國文化中的面子問題, 所以有效的組織協調和領導的模范作用在精益實施中是很重要的。精益是整個價值流的改善,因此需要公司的各個部門參與投入,進行各種跨部門的活動。而各個部門如果條塊分割過于明顯,在實施精益過程中,往往因為利益的沖突,導致精益的改善無端終止,或只達到片面的效果。這種情況下,需要公司領導的全面支持和參與。特別是要結合公司的發展,對整個公司的精益要有一個明確的愿景并積極參與。領導的示范作用是無窮的。
精益是全體工程,是文化工程。
精益是公司整個價值流的改善,是企業文化再造。改善的目標不應只局限于生產,而是應該延伸到企業運作的各個方面,如設計部門,供應鏈部門,銷售部門等。甚至會延伸到企業的外部,如供應商的改善等。而現在很多企業的精益片面地停留在生產。生產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但在生產開始精益并取得一定成果后,應把精益延伸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善企業的價值流,創造精益的文化。

精益是現場工程。
精益活動中強調了一個現場的概念。精益文化鼓勵員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企業領導和各級主管應該鼓勵員工發現問題。在傳統的文化影響下,很多人認為“有問題”是羞于啟齒的事情;再加上國內基層員工的受教育程度和來源不一,很多基層員工不大愿意去報告問題甚至解決問題。我們有很多企業的領導和主管習慣于坐在辦公室內,而不去現場。這樣的話,員工不報告,主管不去發現。而只是憑借在辦公室閉門造車,是無法實現真正的精益改善的。作為一個企業,問題是天天有的。現場如果沒有問題,那才成了“大問題”。精益改善要求各級主管隨時隨地“走,停,看”。“走”就是去現場。“停”就是觀察有無問題。“看”就是去發現改善的機會。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