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來,生產方式曾長期滯后于生產技術變革的步伐。18世紀后半期英國就開始了工業革命,可直至20世紀初,在生產技術領域早已進人機器生產時代,生產方式卻仍屬于前工業社會的生產組織形式--手工作坊式生產,亦即所謂單件生產方式。20世紀以來,遲滯已久的生產方式的變革開始加速,世紀之初,大量生產方式在美國福特公司的工廠內誕生,50年代它最終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單件生產方式。正是在大量生產方式擴散過程中,日本的豐田汽車公司又創造出精益生產方式,這是豐田公司生產方式創新所結出的碩果,其社會價值在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逐步為世界所認識。
大量生產方式是現代生產方式的基本源流,因此,無論從大量生產方式源于福特公司的角度而言,還是從豐田公司多次派人赴美考察福特公司的實踐來看,學習福特方式是豐田生產方式的重要基石。
1934年,豐田公司派技術兼作業部長管隆俊訪問美國,訂購汽車生產所需的作業機械,并考察美國汽車及機械企業,學習制造工程方面的技術。據營隆俊回憶,他在美國的四個半月時間里,總共訪問了130家工廠、7個研究所和5所大學,7月底回國時因經費告罄,所以不得不回國。1938年,營隆俊設計指導的豐田第一座批量生產工廠--舉母工廠竣工,在布局上該工廠完全參照福特公司,甚至也像福特工廠一樣在車間內設置參觀通道并配備公司簡介書,采取了生產開放方針。

盡管實現了批量生產,但產品質量問題仍然困擾著企業發展。于是,豐田公司計劃繼續深入學習福特經驗,試圖通過與福特公司創辦合資企業來學習其管理技術。1939年,豐田、日產與福特公司之間達成三方合資草案(計劃豐田、日產各出資30%,福特出資40%),但此次合作因戰爭及日美關系惡化而夭折。此后,日本統制經濟色彩愈加濃厚,豐田公司對外學習的大門也被迫關閉。
戰前,豐田公司通過對美國福特生產方式的學習,初步建立了生產體系,積累了產品開發和生產管理方面的經驗,這為其戰后全面深入學習福特方式莫定了重要基礎。
1950年,豐田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頻繁訪美,再次掀起學習福特的高潮。
6~10月,神谷正太郎(豐田銷售公司總經理)考察美國汽車產業現狀,重點圍繞銷售環節的汽車消費金融問題。
7~10月,豐田英二(豐田公司常務董事)抵達福特公司規模最大的底特律魯奇工廠考察,重點是其工程技術、生產管理、安全生產以及培訓體制等。
10~11月,齋藤尚一(豐田公司常務董事)隨日本通產省組織的日本汽車企業技術調查團訪美,齋藤也在魯奇工廠學習了一個半月,但其重點不同于豐田英二,主要考察大量生產方式下的設備與工廠如何管理。
實施大規模現代化設備投資,成為豐田學習福特方式的重要構成內容之一。1951年,豐田公司制定(生產設備現代化五年計劃)(195~1955),徹底更新陳舊設備、構建批量流水生產線。具體包括:
①更新設備,提高生產能力;
②整頓生產線,促進搬運合理化,提高生產效率;
③進口高性能、高精度機械設備,提高產品質量性能;
④提高熱效率和集中動力源,節約能耗、提高效率;
⑤引進自動檢查設備,提高檢查精確度;
⑥充實安全、照明、衛生設備,改善作業環境;
⑦完善通信設備,促進生產管理合理化;
⑧引進辦公設備,促進辦公合理化。該計劃耗資58億日元,這對當時豐田公司誠屬石破天驚之舉,因為公司剛剛因“朝鮮特需”而扭轉赤字經營狀態,但企業資金仍處于連火災保險費都要緩交的境況之中。
“硬件”引進僅是學習福特的一個側面,更重要的是生產管理。這方面主要包括:
①標準化作業。福特公司將泰勒科學管理應用于實踐,創造出標準作業方式,復雜的汽車生產被科學地分解為標準作業單元,作業者的作業程序及規范都被明確規定。豐田公司引進并創新了這一方式,它將作業劃分基準由作業者個人變為作業小組,突出了集體協作的重要性。
②流水線生產。1913年福特工廠裝配了世界第一條流水生產線,此舉引發了人類生產方式的革命。當時已裝配上千種零部件的汽車生產,因此而變得井并有條,汽車生產也被稱為“20世紀標志性產業”。豐田公司引進流水線生產,并附以自身特色,“與福特體制一樣,它也是以流動作業為基本……所不同的是豐田生產方式中沒有倉庫”。
③改善提案制度。1951年豐田推出“創意提案制度”,這也是從福特取回的“真經”。為讓所有員工都能參與管理,福特公司實施了改善提案制度(Suggestion System),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項源自福特的制度卻成為80年代歐美企業總結豐田的競爭優勢所在。
④企業內培訓體制。豐田從福特引進了TWI(Training Within Industry)體制,它是對公司內股長、工場長級別以上管理層進行泰勒式“科學管理”教育的培訓體制,所不同的是,豐田將其實施范圍覆蓋到生產現場的所有管理層。
⑤質量管理體系。全面質量管理體系(TQC)是豐田生產方式的重要特征,不過該制度豐田是頗顯被動地引進的,在日產公司獲得戴明管理獎的壓力下,它才于1961年引進的。1963年,豐田以光冠轎車技術升級為主題全面推行了質量管理體制,1965年獲得戴明質量獎。
綜上,學習福特方式為豐田生產方式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墓礎,然而,真正“催生”新生產方式的關鍵是豐田公司對于福特生產方式的“改造和升華”,緣何豐田能夠擺脫“照搬照抄”的引進方式,這就需要探尋其更深層次的形成源流。在進入汽車產業之前,豐田公司曾是紡織企業,生產織機和紡織生產都使之積累廠豐富經驗,這成為創造豐田生產方式的寶貴財富。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