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持三不原則
1、不接受不合格品
不接受不合格品是指員工在生產加工之前,先對前傳遞的產品按規定檢查其是否合格,一旦發現問題則有權拒絕接受,并及時反饋到前工序。前道工序人員需要馬上停止加工,追查原因,采取措施,使品質問題得以及時發現糾正,并避免不合格品繼續加工造成的浪費。
2、不制造不合格品
不制造不合格品是指接受前道的合格品后,在本崗位加工時嚴格執行作業規范,確保產品的加工質量。對作業前的檢查、確認等準備工作做得充分到位;對作業中的過程狀況隨野鳥留意,避免或及早發現異常的發生,減少產生不合格品的概率。準備充分并在過程中得到確認是不制造不合格的關鍵。只有不產生不良品,才能使得不流出和不接受不良品變為可能。
3、不流出不合格品
不流出不合格品是指員工完成本工序加工,需檢查確認產品質量,一旦發現不良品,必須及時停機,將不良品在本工序截下,并且在本工序內完成不良品處置并采取防止措施。本道工序應保證傳遞的是合格產品,會被下道工序或“客戶”拒收。
二、防止四個誤區
誤區一:萬能論
“獲得了質量體系認證證書就是取得了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這句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廣泛傳播。一時間,企業導入GB/T19001標準建立質量體系并通過認證成為時尚,宣傳廣告一定要用“榮獲證書”的字眼。輿論的渲染使得各方面將質量體系的功能放大了,使其成為一個萬能的工具,將原本僅關注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可靠性的工作提升為關系企業能否參與國際競爭的工作,加大了對企業質量管理部門的壓力。這種過高的期望也為后來產生的質量管理體系“無用論”埋下了伏筆。
誤區二:唯證書論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思想的解放與對財富的追逐使人們更樂于抓住眼前的機會獲得即時的收益。在企業管理上,人們更關注立竿見影的結果而忽視基礎管理工作,這種浮躁心理在很多企業導致了急功近利的管理風格,反映在對待質量管理體系的態度上,就是“唯證書論”。
誤區三:無用論
經常聽到有人批評質量管理體系,說這個體系是沒有用處的、勞民傷財的;還有人批評GB/T19001標準,說這個標準沒有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是個空洞的標準。因為有很多持批評意見的人對質量管理的理論及實踐缺乏整體認識,所以這些說法可以理解,但是很難茍同。
誤區四:過時論
很多企業獲得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后并不是繼續鞏固質量管理體系、對其實施持續改進,而是片面地求新、求高,著急導入六西格瑪、卓越績效模式等管理理念和方法。在這里必須強調,基于GB/T19001標準的質量管理體系是企業經營管理大廈中一塊離不開的基石,只有質量管理體系穩固了,大廈才會安全。須知,基石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
三、學習五大工具
質量管理五大核心工具,也稱品管五大工具。包括:
統計過程控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測量系統分析(MSA:Measure System Analyse);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Failure Mode & Effct Analyse);
產品質量先期策劃(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
生產件批準程序(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
四、杜絕六種浪費
質量管理工作中的等待浪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a.等待上級的指示
b.等待下級的匯報。
c.等待生產現場的聯系。
質量管理中相互配合、協調不力,造成工作停滯浪費主要有下述幾種情況:
a.工作進程的協調不力。
b.領導指示的貫徹協調不力。
c.信息傳遞的協調不力。
缺乏明確的質量規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容易產生混亂,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個人的意愿行事造成的無序浪費,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a.質量管理人員素質低下造成的無序。
b.有章不循造成的無序。
失職的浪費是質量管理中的最大浪費,責任心不強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應付。失職的浪費主要是責任心不強、素質低下和工作質量差等失誤造成的,但管理考核及職責的不明確使其沒有受到制約和監督。
低效的含義包括:工作的低效率或者無效率。相對于質量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隱性浪費是非常大的;原來只要一個人承擔的工作,需要兩個以上人員來完成;應該按計劃完成的任務反復拖期。
質量管理成本是企業質量成本構成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質量管理必須依“理”行事,“理”在企業質量管理中具體指“目標、指標、計劃”,通過確立計劃、執行計劃、考核計劃、改善計劃,可以最直觀地涉及有形成本概念和浪費現象。
a.計劃編制無依據。
b.計劃查核不認真。
c.計劃處置完善不到位。
五、易犯的十大錯誤
缺少遠見就導致把質量排斥在戰略之外,這樣企業的目標及優先順序就不明確,質量在企業中的角色就不易被了解。要想從努力中獲得成功,企業需要轉變其思維方式,創造不斷改進質量的環境。
誤解顧客意愿、缺少超前為顧客服務的意識,雖改進了一些工作但沒有給顧客增加價值,也會導致質量管理的失敗。
調查表明,大多數質量管理活動的失敗不是技術而是管理方面的原因。所有的質量管理權威都有一個共識:質量管理最大的一個障礙是質量改進中缺少上層主管的貢獻。
企業許多錢花費在質量管理的培訓上,然而許多企業并沒有因此得到根本的改進。因為太多的質量管理培訓是無關緊要的。
許多企業既不計算質量成本,也不計算改進項目的利益,即使計算質量成本的企業也經常只計算明顯看得見的成本(如擔保)和容易計算的成本(如培訓費),而完全忽視了有關的主要成本,如銷售損失和顧客離去的無形成本。
組織結構、測量和報酬在質量管理培訓、宣傳中沒有引起注意。如果企業還存在煩瑣的官僚層次和封閉職能部門,無論多少質量管理的培訓都是沒有用的。
形成了自己的官僚機構在質量管理活動過程中,通常把質量管理授權于某質量特權人物。
缺少度量和錯誤的度量是導致質量管理失敗的另一個原因。不恰當地度量鼓勵了短期行為而損失了長期的績效,一個部門的改進以損失另一個部門為代價。
戰略目標、績效度量和報酬或承認是支持企業質量改進的三大支柱。改變觀念和模式轉變需要具有重要意義的行為改變,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承認和報酬制度的影響。
現行的會計制度對質量管理的失敗負有很大的責任。它歪曲了質量成本,沒有搞清楚其潛在的影響。

六、踐行十三大價值觀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質量是一切的基礎,企業要生存和盈利,就必須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從始至終能夠為顧客提供滿意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
零缺陷是以拋棄缺點難免論,樹立無缺點的哲學觀念為指導,要求全體人員“從開始就正確地進行工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以完全消除工作缺點為目標的質量經營活動。
質量管理應以預防為主,將不良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樣不僅能保證質量,而且能減少不要的問題發生,降低變更次數,使企業整體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得到提高。
現代企業掌握在顧客手中,對于我們企業而言,把顧客需要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企業要樹立好“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把為顧客服務擺在第一位,想顧客之想,急顧客所急。
質量是客觀的固有特性與主觀的滿足需要的統一,質量不是企業自說自話,而是是否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只有滿足了顧客需要,顧客才會愿意買單,企業才能實現盈利。
企業一把手的一言一行從始至終收到全體員工的特別關注,他對質量的認知、觀點與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員工工作質量的好壞,一把手應確保企業的質量目標與經營方向一致,全面推進質量工作的開展。
現代企業的質量管理需要全員參與,它不僅僅是某個人、幾個質量管理人員或質量管理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它需要各個部門的密切配合,需要全員的共同參與。
持續改進整體業績是企業永恒的話題,持續改進是質量管理的原則和基礎,是質量管理的一部分,質量管理者應不斷主動尋求企業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改進機會,持續改進企業的工作質量。
質量管理要求尊重客觀事實,用數據說話,真實的數據既可以定性反映客觀事實,又可以定量描述客觀事實,給人以清晰明確的直觀概念,從而更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
作為企業的員工,工作時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方便,要明確自己對上工序的要求,充分識別下工序的要求,及時了解工序發來的反饋信息,把下工序當做顧客,經常考慮怎樣做才能使下工序顧客滿意。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企業每個人都要樹立規則意識,敬畏規則,規則不合理,甚至不正確我們可以或者爭取改變,從內心樹立起規則意識,學習、遵循、監督和執行規則。
問題發生了,就要去解決,并且確保同樣問題不會再因同樣的理由而發生。問題解決后,要標準化解決方案,更新作業程序,實施SDCA循環。
很多時候,質量工作需要與人溝通,企業經營者為了持續發展和提升質量,就要充分尊重從事的工作人員,使員工感受到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快樂工作才能更好地提供顧客滿意的工作質量。
七、24條“軍規”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