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標準一直在制造業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標準作為技術規范的參考體系,作為不同技術間相互比較的工具,相互兼容的接口,成為了制造業中普遍的基礎設施,減少了復雜多樣性和不匹配等過程,讓代表規模經濟的大批量生產得以實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以技術為基礎的工業經濟。
在制造業領域,標準決定產品、決定市場已成為不爭的現實。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標準的作用更加突出,尤其是國際標準已成為進軍全球市場的不可或缺的準入證。在這一背景之下,制造業的技術標準一定程度上是技術潮流和市場未來的代言人,世界各國之間的制造業技術的標準化競爭不斷加劇。顯然,誰先在標準上占據優勢,誰就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展,國際標準對各國產業的國際競爭的影響越來越大。如果某一項具有戰略性的技術標準被國際性的標準化組織承認或采納,往往可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甚至能決定一個行業的興衰,影響國家的經濟利益。在這種形勢下,發達國家一直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放在國際標準化活動上,不遺余力地把本國標準變成國際標準,謀求長期控制國際標準化的技術大權。
德國是世界工業標準化的發源地。全球三分之二的國際機械制造標準來自“德國標準化學會標準”——DIN(Deutsches Institutfuer Normung)。資料顯示,DIN標準涵蓋了機械、化工、汽車、服務業等所有產業門類,超過3萬項,是“德國制造”的基礎。
以“工業4.0”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孕育發生,跨學科、跨領域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發展的顯著特點。隨著制造業技術不斷進化,以信息技術、半導體、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許多高新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融合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之中,使制造業的產品和生產過程,以至管理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反過來講,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機械、電子、電氣、光學、自動控制、新材料、新能源、人機工程以及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諸多技術領域的集成與應用,形成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所以,只有一開始就進行標準化的約束和引導,才能有序開展與推廣。
標準先行是“工業4.0”戰略的突出特點。“工業4.0”戰略的關鍵是建立一個生產設備、生產資源、生產管理系統互聯互通的網絡化制造,各種終端設備、應用軟件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感知、分析處理、維護等必須基于一套統一的標準化體系。因此,為了保障“工業4.0”順利實施,德國將標準化排在八項行動中的首位,同時在“工業4.0”平臺下成立一個工作組,專門處理標準化和參考架構方面的問題。2013年12月,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布了德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可以說,標準引領信息技術與工業的深度融合是未來制造業的重要手段。德國在在已獲取諸多制造業國際標準競爭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工業4.0”來推行國際標準化,實施對工業領域國際標準的“控制”戰略,期望繼續把控國際標準的制高點,加強德國制造業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主角”,拉開與那些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處于“聽眾”角色的國家的制造業整體水平的差距。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