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企業中,時而出現精益經理跳槽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精益經理這樣的人才現在社會的需求量很大,而其數量卻不多,從而導致大量的誘惑伴隨;
另一個方面就是精益經理對公司的現狀感到失望,如公司在推行精益生產方面的力度不夠或者高層領導不夠重視,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更能支持其的公司。
第一方面是由市場決定的,我們不去論它。第二方面的因素值得探討探討。
我們總是聽到精益經理的抱怨聲音,但很少聽到某個精益經理說公司推行精益生產很順利,平臺很好,是理想的推行平臺。
覺得這家公司不重視,總是想找一家更重視的。跳完之后還是覺得新公司也不夠重視,除了工資高了之外,其他照舊,甚至更糟。
因此,精益經理又有新的聲音發出:還是做顧問好,公司花那么多錢請顧問公司不可能不重視吧。
事實是否如此呢?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話雖不好聽,但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盡管領導都提倡大家不要本位主義,但誰又能沒有半點本位主義思想呢?

當我們專職負責精益生產和6S咨詢推行時,我們常常按照精益本身的思維來考慮事情,比如標準化,比如少人化,比如生產部門多出了幾個人,完全可以把人調到質量部。
但我們自己做生產主管的時候,我們會不會不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呢?會不會更愿意多幾個人呢(即使我們很懂精益生產),也許不會認為越多越好,但多一點點總是好的。
所以適當理解別人的立場,理解他的屁股和他的腦袋,不僅僅是關注自己的腦袋和自己的屁股,或許精益經理抱怨就會少一些,心情會更好一些,推行反而可能會更順一些。
即使花了昂貴的顧問費,也不代表完全認同精益的所有內容和精益的速度。
因為有些人根本就沒有想到,改善過程中會有這么多問題,會有這么多阻力,面對各種不同的聲音,領導也需要適當平衡各方的利益。
或者有些老板覺得花了錢,請來了顧問就完事大吉了,和自己沒有太大關系,沒想到自己還得投入那么大的經歷。
因此又有人想:如果老板是精益專家就好了,推行就會順風順水。
有幾個老板是精益專家,都花時間去研究精益了,怎么當好老板就不懂了,做老板的機會自然少之又少。有個別咨詢公司老板是顧問的,尤其是那種有優秀的顧問的,公司運作就不見得怎么樣。
即使老板是精益專家,當老板后,想法也會改變。
因為當老板后視野更開闊了,考慮的事情更多了,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僅僅是由精益水平決定的。

就像清朝的歷史劇看多了之后慢慢懂了一些道理:眾所周知的貪官,正義人士義憤填膺喊人人得而誅之,但萬歲爺就是沒有出手,不是皇上不知道,而是皇上在權衡利弊。也許有人說那是皇上昏庸,其實現代政治也何嘗不是如此。不是還有一句話說“水至清則無魚”嗎!
何況不支持精益、不按理想推行精益遠沒有貪污犯法那么嚴重,希望老板和精益經理一樣的想法是不是一種苛求呢?
推行不順利要么是指力度不夠,要么是速度太慢,要么是不能持續大力度,要么一段時間松懈了...
平常心對待:很正常。
對于很多人來說,參與精益改善花了更多精力和時間,本來工作就很忙、很累,怎么能一直高速運轉呢?休息休息、放松放松不應該嗎!
有些人覺得改善空間不要一次釋放也是正常的想法,本身工作壓力就很大,如果一次用完了,后續老板還得提要求,要持續改善,壓力不就更大了嗎?所以適當的有所保留也是應該被理解的。
員工也是一樣的,壓力一下壓下去可能不好承受,所以要求可以慢慢加,適當的速度,這是主管要考慮的,國家不也考慮維穩嗎?但精益經理不一定能考慮到。
所以一直做專職精益經理可能不利于理解不同崗位,嘗試不同崗位也許是精益經理更好發展的一種途徑。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