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我們在TOC實施路上遇到的這些“坎”可能是任何TOC成功都逃不過的。
每一個“坎”都是攔在前進路上的籬笆;用TOC的術語來講,每一個坎背后都有一個巨大的沖突,只有成功破解沖突找到雙贏解,才能真正跨越這個坎。
而只有跨過七級浮屠才可以到達TOC成功的彼岸。
這里我們所說的成功,唯一的含義是指企業利潤的大幅度提升,企業的高速加穩定的發展。
讓我們一起來爬樓梯吧!
一、固步自封,神也幫不了你
TOC的實施不是小打小鬧的“改善”,而是觸及企業靈魂的鳳凰涅槃、雄鷹再生,脫胎換骨式的企業文化、戰略、流程、考核機制等等整個系統的再造。如果是抱著試試看、摸石頭過河、做不到100%還不會50%嗎…這樣的心態是不可能走遠的。
在接觸的眾多公司中,許多是止步于第一個坎。
有人問,你們TOC這么好,中國有先例嗎?我們行業有先例嗎?我們這樣的企業有先例嗎?這種“隨大溜”的心理,是不可能成為TOC企業的;列舉一下國內外成功的企業,不管做不做TOC,那個不是自己淌出一條路來的,不敢為人先,跟在別人后面怎么可能成為成功者?
在中層和基層,也會遇到各種渾水摸魚、陽奉陰違、大忽悠型的人,開會時候好好好,會后什么都不做;這些都屬于初級層次的抗拒,不管是因為“打醬油”心理,還是“老油條”型,都是必須說服改變的對象。TOC實施后銷售和利潤真實業績的增長,不是吹牛皮假報告吹出來的,也不是天上掉來的餡餅,是公司上上下下所有員工凝成一股繩真正干出來的。

二、堅信而不迷信
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必須找到注入解。
2014年,PC(高德拉特咨詢中國區總監)剛剛加入項目團隊,那時候整個公司只有老板和極少人堅信TOC,因為剛剛走過 “迷信-生硬拷貝-失敗 - 失望 - 不信” 的路。
TOC真正的精髓是找到企業自己的“訣竅”,或者叫精髓,TOC里叫制約點。
很多百年老店和成功企業都有自己的“訣竅”,而這樣的“訣竅”是不可復制的,要么秘而不宣,要么拿來了水土不服。
我們一個客戶是挖掘機著名品牌的經銷商,在四萬億投資透支未來十年需求市場大幅萎縮的大背景下,他是唯一一家銷售業績大幅增長的。于是別的經銷商來取經了,老板是個大氣的人,毫無保留的把PC給他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展示給大家,結果大家的反饋卻是這怎么可能?忽悠我們?老板真的沒有忽悠大家,但是真的拿去沒用。
我客戶有8家分公司,在生產大致相同的產品,從技術上和管理流程上都是拷貝母公司的。但是在拿著一套解決方案給不同分公司實施時的順序卻不同。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二家企業,在TOC定制整體解決方案的時候。
我們必須科學而理智地看待TOC,學會TOC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自己真正思考自己的問題所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這樣的企業才是真正的“學習型”企業。
實際上,大家也都看到了所有手機都在學習水果公司,可就是學不像,根源也許就在此。
三、聚焦,放下大而全
TOC是一個物理學家把物理學原理,與管理經營哲學精髓融和后,移植到企業運營管理的成功應用典范。有人仔細研究TOC的各個模塊思想,幾乎都可以找到近似的現有的管理思想。比如價值銷售,營銷專家西蒙森在《絕對價值》中有驚人相似的論述;而周鴻祎的痛點、癢點、興奮點理論幾乎就是我們++、- -的翻版。世界上不止有TOC,不止有高德拉特博士,還有很多醒世真理和智者。
高德拉特博士的貢獻,除了把最精髓的管理理念整合成成套的理論哲學工具,以及加入他獨有的工具,比如緩沖管理;最最重要的,我認為是把物理學上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哲學中因果邏輯關系引入企業管理。再舉個栗子,現在是栗子上市季節,稍微理智一點的管理者都知道不可能實現大而全的改進,不可能完美,企業必須選擇不做什么。但是真正做到,何其難也!
很多理論在中國推廣遭遇滑鐵盧,怪罪中國企業管理基礎太差。可是沒有想想,為什么基礎管理這么差的國家卻創造了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典范?基礎管理是必要條件嗎?
TOC認為要聚焦,不用去全面提高全面改進,只需要改進瓶頸的地方。
哪個實施更容易?
四、糾偏,不忘初心
做不到聚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實施過程中容易跑偏。
GC在接觸客戶的第一個環節,叫專家訪談,一個或幾個資深專家到企業去蹲二天,與部門領導會談,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最后交付的是整體解決方案大方向。這是一個無私的奉送的禮物,大多數公司聽后如何至寶,是的,我們就是這樣的,應該這樣做。公司可以選擇自己實施,但最后結果大多數走不遠。原因就是跑偏,做著做著就偏了,誘惑太多,忘記自己在做什么了。當然不止TOC,很多改進都是止于此。差不多、人家都這樣、個案處理,這些人情世故的通融,最后一起玩完。
糾偏有二點是必須做到的,一是理論理解,就像上面小批量與流動性的區別;二是要有監控機制。管理和物理有共性的地方,有量變到質變,水加熱到99度、100度開始汽化;管理涉及到人的行為方式,一個人二個人例外沒有關系,但是當多到某一臨界值時就變質了。不同點是管理上沒有明顯的溫度計,除非我們設計一個。這就是為什么在有解決方案和完成流程設計的同時,必須同時設計修改監控指標和儀表盤。

五、足夠好與精確數據分析
千萬不要以為TOC不用數據分析,“足夠好”、“毛咕咕”就可以了。
之所以有“足夠好”,是因為TOC認為數據不用時是不可能準確的,只有在后面應用中才可以改進;但不允許以沒有準確數據為借口拒絕采用大方向正確的措施。這一點直到AP6蘇州公益性TOC研討會上在拉米介紹TP3.0時候才給出明確的驗證,就是“激情Emotion" - "直覺 Intuition" - "邏輯驗證Logic" (這里為了湊出艾利Eli的名字,用了Emotion,沒有翻譯錯)。先有改變的激情和動力,然后必須有大方向和直覺,最后通過數據分析和邏輯驗證來確認,進一步循環,這就是TOC思維模式3.0;試想一下,激情有了,直覺是對的,沒有足夠好的歷史數據驗證,做還是不做?
實際上,TOC是非常注重數據分析的,比如MTA庫存初始目標的確定,就是基于歷史消耗數據的精確分析,我們在提取數據時大到到Excel文件放不下。
六、融和其他理論工具
經常看得TOC群里和精益的“掐”,真的沒有必要。
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TOC成功案例,里面都有Lean/6-sigma的影子。
最常用的是把SMED用于瓶頸資源挖掘,是一套快速提升瓶頸資源績效的方法工具。
但TOC和Lean確實有不同的思路。我們的客戶公司也曾經推行過Lean,從日本請來非常資深的顧問,開始有一定效果,但最后不了了之。
根本的沖突起于誤解,很多公司把追求低成本當成了主要目標,而很多精益實施成功地利用了客戶的這種心理需要,而這本來并不是大野耐一推行豐田生產系統的初衷。老高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已經有清楚的論斷。
實際中我們與很多資深的成功的精益實踐者暢快溝通,互相學習。
表面上TOC與其他學派的矛盾,本質上是實事求是的精神與一知半解、表面文章的沖突。
七、常識-頓悟后的大道至簡
常識是老高常用的最具調侃的一個詞。如果沒有資深的TOC專家引導,很難得到“常識”性的答案,而真正得到后會有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一通百通的感覺,可能這就是佛教里講的頓悟Enlight吧。
越是簡單的問題,越是難于找到答案。比如,制約你公司發展的因素是什么?這是TOC實施的起點,必須講的清楚的問題。實際上也是最不容易講清楚的問題。
如何識別系統制約因素/瓶頸,從TOC發展來看,至少有4種不同的途徑:
1.在車間,瓶頸資源一定是前面排隊最長的地方。不過實際上很多識別,在太多在制品的車間如果到處堆滿在制品,很難找到那個最多哪個次多,于是說“瓶頸漂移”;
2.在早期的TOC視頻8講中,老高建議的是找跟單部門問他打架最多的資源,因為瓶頸資源肯定為了效率集批生產,而跟單員迫于客戶壓力會逼著他立即換線,矛盾不可避免;
3.當然,如果你能找到量化的公式直接計算需求-供應-產能最薄弱的環節是哪里也可以;
4.Lisa在高德拉特學院中國首期整體管理課程中用的方法是“劃定企業范圍” - “定義目標” - “量化目標” - “找到阻礙組織實現更多有效產出的因素” 的方法,證明是最有效的方法;不過還是有做不出的,做出的也不一定是最終制約點。
前面講過,制約點就是你做生意的“訣竅”。不管是生產瓶頸識別,還是系統制約因素識別,都是在通過分析問題點作為入口的,精益的尋找浪費也是同樣的手法。有一天我在反問自己,通過問題,分析背后的根源沖突,找到解決方案解決了根源沖突,就是找到制約點了嗎?換句話說,找到軟肋,護住死穴,就可以茁壯成長了嗎?回答是不一定。所以我想,一定還有另外一個忽視的因素,就像地球有二極、太極有陰陽才是一個健康的系統,也許有一個陽極制約點存在。這個想法后來被拉米的案例分享所證實,一個英國的做兒童食品的公司,找不出真正的足夠大的UDE,難道就沒有解決方案了?最后TOC專家換了一個角度,什么是足以支撐公司中長期發展的制約點?答案是新鮮度,任何戰略和改變都應該圍繞產品新鮮度展開,或者說新鮮度就是衡量一起的標準。這有點兒像之前AP群里討論的匯源果汁制約點 - 新鮮度。同樣,ZARA的制約點就是一個字-“快”,制約能做到快,不時尚的也變成時尚了。但是對于一個企業,制約點只要一個,要么陰極,要么陽極,要么和二為一。
當理解到這里的時候,你是否有頓悟的感覺呢?是不是很簡單?

八、整體的力量
在翻譯高德拉特學院課程名字Hollistic Management的時候我們動了腦子,這里是“整體”,不是"全面“。整體意味著從系統出發和整合內部模塊;而全面是指大而全。二種完全不同的思路。
去年時候在分析為什么煎餅果子加上互聯網就賣瘋了。后來發現,不是因為互聯網,互聯網只是解決了信息溝通一個環節;互聯網企業的威力來自于一個全新的、有著至簡商業模式的、資源重新組合的、整體行動協調統一的組織機制。再回頭看看傳統管理型企業,部門間壁壘,山頭林立,內斗抱怨、政治風云…..這樣的企業不死才怪。
互聯網企業的模式不就是TOC的解決方案嗎?從整體出發識別系統制約點、挖掘制約因素、其他服從、提升制約點能力、統一考核標準。這些不正式傳統企業脫胎換骨的出路嗎?
九、超越時代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所有管理哲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變化,越來越快地變化。
理論本身來源于最佳實踐,但當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革的時候,不得不做出快速的更新和指引。
2009年初,全球經濟危機巨浪打過來時,所有人都懵了,老高發表演說指出這是市場渠道的過度反應,數月后會部分恢復。
當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的時候,拉米以驅動市場的三個動因(差異化、容忍時間和生命周期)再一次指引市場。
接地氣、實用、超前,只有這樣的理論才有生命力。
我們TOC從業者應該怎么做呢?
TOC企業應該怎么做呢?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