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位某知名汽車集團亞太區CI總監和我談及目前市場上關于精益或者智能制造的培訓,非常感慨地說過,試過很多家機構的,都比較乏善可陳,沒有亮點,效果也一般,根本無法達到他想要提升員工能力的需求。
曾任施耐德電氣總經理以及BSI(中國)商學院院長的孫老師告訴我說,你們知道嗎?其實豐田人一直不推崇用文件和模型來描述豐田管理模式的,一來是他們認為口口相傳的傳承最好,因為你的下屬能說,說明他真的掌握了。二來是,本來培訓就應當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性的持續行為,不應當固化于文件。TPS也好,精益也好,都是后人總結的模型,但精益是實踐中的哲學,更要注重的是隱形知識的傳遞。所以豐田大多數的培訓會在工業現場的道場里舉行。

德國人認為工業4.0最大的挑戰在于教育培訓體系。我們來追溯下現代教育體系的起源就能明白。原來,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現代教育制度不過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種制度最早誕生在德國,那個時候還叫普魯士,設計這個制度是為了給普魯士培養服從命令、遵守紀律的士兵。到了19世紀晚期,一些美國頂尖的企業家到德國取經,把這個制度復制到了美國,為美國的大工業生產輸出流水線上的產業工人。所以我們是如此強調統一與標準化:統一的入學年齡、學生要按班級、年級統一劃分;學習要按不同學科統一劃分;學校要使用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課表、標準化的考試。這種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學術路徑、把知識分為不同的科目、把學校與真實世界分離的做法顯然無法培養未來工業4.0所需要的懂技術也懂業務的跨界人才??蓞⒖迹鏖T子安貝格工廠看工業4.0所需的培訓 一文中所提及的關于未來人才的要求。
這么嚴重的問題,怎么辦?教育體系的落后這個BUG怎么破解?
所幸,我們看到了有人給我們帶來了希望。
美國有一所叫做High Tech High的項目制學習鼻祖學校學校,沒有教科書,沒有上下課鈴聲,有的只是項目制學習的設計,及教師培訓系統的建成。所有的學生都是從學區中抽簽隨機錄取。如此顛覆傳統的學校,卻擁有98%的本科升學率和頗高的名校錄取人數。
學科間無界限,學校沒有明確的學科,只有深度的項目研究,學生通過項目展開個性化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
課程無界限,沒有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簡稱AP課),也沒有分開的榮譽課程(honors classes),而是所有高低年級的核心課都提供課內的榮譽選項;
學生生活與成年生涯無界限,學習與工作結合,學生們在實習、實踐中為未來做準備;
不同條件的學生無界限,用抽簽方式錄取多元化、不同水平的學生,直接對應圣地亞哥的學齡人口組成;
學生在學習中無界限,所有項目通過小組緊密合作的形式完成;
老師與學生無界限,學生不僅僅是項目的執行者,師生雙方是項目的共同設計者(co-designers),在項目中共同探討、共同成長;
年輕老師與老一輩的老師也無界限,老師們在相互的學習、討論中共同成長。
High Tech High的核心理念是:課堂以問題開始,更重視的是問題而不是答案。
“我們是怎樣把鹽水變成飲用水的?”
“我們怎樣才能制造一輛可以在垃圾上跑的車?”
“我們怎樣才能阻止全球變暖?”
“為什么我很生氣?”
“為什么人們會互相傷害”
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結成小組,在隨后的三個月,這些問題聯系起了科學、數學、人文等多種學科,為了獲取資料和數據,學生們去尋找現存的資源,通過在線或面對面的方式與印度、夏威夷的專家交談,或是去到大學、博物館、社區中學習。正是這些項目觸發了深度學習。學生的項目成果在學校里隨處可見,HTH學校透明敞亮的學校空間墻上和門上掛滿了學生制作的多媒體藝術,成了這所學校最生動的名片,縱橫交錯的走廊上隨處可見獲獎的機器人作品,令人不得不驚嘆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HTH這種項目制學習的方式是真正賦予學生的是探索和解決的能力和個體的成長的能量場。HTH愿意去適應人的發展需要,來響應未來的變化。這才是面向未來人才培訓的核心。
回到豐田道場的話題,改善不也一樣?都是以問題開始的。每一個來自工業現場的問題都是賦予改善人的權利。真正好的培訓并不是給人一個確定無疑的答案,豐田人的一個個課題解決就是一個個項目式制學習,它激發并幫助建立起每個個體面對未知世界自己探索和尋找答案的能力。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