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工時的定義
具有平均熟練程度的勞動工人,在標準作業條件和環境下,以正常的作業速度和標準的作業方法,完成一定的質和量的工作所需的總時間就是標準工時。
但是,很多企業只有數量的要求,忽視品質的要求。
在制定標準工時應注重公正性、適應性、普遍性。然而很多民營企業都忽視了公正性。
比如說,員工第一天做3000的量拿3000,第二天做4000的量拿4000,第三天做5000的量拿5000。老板一看,不對呀,怎么增加得這么快,然后第三天就給你砍到4500了。如果你是員工,你會覺得開心么。
工價變化得比較頻繁,就會失去公信力,久而久之,員工就內心不滿,甚至罷工。
為什么標準工時需要這么多的前提條件呢,是因為標準工時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不一樣的條件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如果說同樣的工作有的人做得快,有的人做的慢,這個時候以誰為準呢,所以標準工時的定義說明了是平均熟練程度。
標準工時會隨著我們技術的改進,工藝改進而變化,只是在一定范圍內或某個條件下不變。
比如說,客戶標準的提高會導致標準工時增加,操作技術的熟練會導致標準工時減少。
所以,標準不僅要考慮合理性,合法性,更要考慮它的導向性。
時間研究的目的
1. 確認??
?機器及工具之需求數量
這里主要解決是要買設備還是設備閑置,生產作業人員需要多少的問題。
?生產作業員工之需求數量
?制造成本及銷售價格
這里涉及到財務問題,尤其是每個訂單賺多少錢,虧多少錢,都可以從這里知道。
?組立線平衡與部門及設備之布置
?個別工序操作問題之確認
可能有些工序時間特別長,那這類工序怎么處理。是單獨放,還是多人共同操作,還是工藝改善減少標準工時,還是直接取消呢?
2. 估算??
?成本降低及較佳方法之選擇
一般只講報價,老板們都很謹慎,都是在預估,預估在5%左右。能做到多少,不清楚,真的賺錢了還是假賺錢了,不清楚。這就是大部分企業的現狀。
?采購新設備及其費用之評斷
標準工時的改變會導致機器使用情況的改變 ,我們要通過標準工時來確認是否采購新設備。到底幾年能收回投資,這里涉及投資回收率的問題。
3.生產排程??
?使機器,生產及操作人員能準時作業
標準工是PMC的主要支撐。還是有這樣的企業存在的:工期排布不合理,計劃排布不合理,標準工時也沒有,生產計劃很亂,真正能達到90%以上準時交貨的比較少。
4.員工薪酬??
?對于以改善及優異之員工績效
對于那種干活又快又好的員工必須要加以獎勵。
??
常用術語 ?
1. Takt time??
簡稱T.T,是指應該用多長時間、即幾分幾秒生產一個或一件產品的目標時間值。
計算工時如下:
T.T = 1日的生產時間(定時)? /? 1日的需要生產量
???
2. C.T??
一般是指,產品的一個循環開始到下一個循環開始之間的時間。
???
3.C.T 與 T.T 的關系??
?C.T是一個循環實際作業時間;
?T.T是根據一日需求量計算出的單件時間。
?C.T小于T.T,作業者有空手等待的現象;
?C.T大于T.T,就會發生作業延遲。
正常情況下,C.T小于T.T,不一定是等待,因為我們實際情況中存在很多無法避免的浪費。最佳的理想狀態為C.T等于T.T,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C.T與生產線的實際生產周期、設備生產能力有關。一般客戶要求什么時候交貨,就什么時候交貨,如果到時間交不出貨來,不好意思,那有可能就換一家供應商了。
???
4.UPH與UPPH??
UPH:單位小時產能,是產能的指標。UPPH是人均的產能的縮寫,是公司作為衡量員工工作績效的重要指標。
如果能接觸到錢的話,就用錢來衡量。但是,我們更多的是做現場IE,那就用UPPH來衡量。
很多人說,可以用線平衡來衡量,其實,線平衡是可以作假的。一般情況下,用UPPH來衡量,因為可以簡單明了地看出多少人做了多少工作量,花了多少時間。
???
5.OPE??
OPE:整體工廠效率,用來衡量工廠經營管理的整體效率。
標準時間的構成
標準時間=觀測時間×(評比值/正常評比)×(1+寬放率)
在這里,要注意寬放時間的確定。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寬放,比如說,生理寬放、疲勞寬放、作業寬放、管理寬放等。
經過大量的試驗,如果不是特殊的重作業,疲勞寬放一般在13%左右是可以的,人都是有潛力的。
標準工時制定的方法
目前來說,國內民營企業一般都是經驗評估法,大部分企業是部門主管制定,還有一部分是數據倒推法。什么是數據倒退法呢,可以簡單理解為前天工作量200,今天工作量250,后天230,然后就是取平均值做標準。
標準樣板法較少使用,因為對于企業來說,生存,有訂單才是最主要的。
臺企、日企、韓企等常用的是馬表測量法。然后,大部分是用現場測量。
適時,適地,適人,適企業,適戰略的選擇標準工時系統的建立方法。

制定標準時間的幾種方法
??
1.秒表觀測法?
秒表觀測法主要分三步,它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工具準備
A 秒表
B 時間研究表格
C 觀測版
D 鉛筆
一般來說,初學者,測量5個連續的產品測10次;中級,測一個循環測10次;比較高級,測三到五次。測量的主要目的是確認實際數據能否接近你心里的大概估計。初學者需要多測多學。
在測量過程中,假設測量A,有可能A會下意識地放慢動作。在課程中提了一個建議:在測量C的時候借用A來掩飾,這樣子會有意外的收獲哦。
第二步:資料準備
A 人員(受過適當訓練)--人
B 設備記錄明確化--機
C 材料規格標準化--料
D 標準的操作方法下--法
E 工作溫濕亮度,噪音與寬狹程度--環境
F 記錄時間及內容
第三步:將工作分成單元并加以完整記述。
2.標準時間預定法?
預置時間系統(Predetermined Time System)j簡稱PTS法,是國際公認的制定時間標準的通用技術手法,它利用預先為各種動作制定的時間標準來確定各種作業的作業時間,而非通過現場觀測的時間分析方法。
當所有作業動作時間成為某一標準的常量時,那么任何作業就可以預置其作業時間。
PTS法一般分為3種:模特法、WF法、MTM法。在汽車行業中,常用MTM法;在電子企業,用模特法比較多,而WF法相對比較復雜,目前較少企業用。
然后,在這一部分,呂寧老師在課程中著重講模特法。

模特法移動動作
移動動作有M1、M2、M3、M4、M5。移動動作后面一般要接終結動作,有抓取G0、G1、G3,還有放置動作P0、P2、P5。其中,需要注意力的是G3、P2、P5。
還有身體及其他動作(十種):L1、E2、D3、A4、W5、R2、F3、C4、B17、S30。
在現場記錄時,可以分塊記錄。在實際操作中,整個胳膊(從肩膀到手指頭)都動了的話,都可以直接寫M15。記錄M1+M2+M3+M4+M5就太費人力物力了。
在改善過程中,我們有“降三數”的說法,哪三數呢?系數、序數、次數。
身為IE人,我們自己最主要的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們的知識體系化和模塊化,減少計算時間和反應時間。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