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益改善的過程中,作為一名工業工程師,你認為方案重要還是實施過程重要?
當大家舉手回答時出現了3種情況,三分之一的朋友認為方案重要,三分之一的朋友覺得實施重要,還有三分之一呢,沒有舉手,估計心里在沒有弄清楚魏老師想要表達什么意思之前,無法給出一個答案。

這個問題,確實看起來容易,但當你深究細想時就會覺得并不好回答,因為從不同的角度與場景,我們會有不同的感受,那么最終的結論也是不同的。
回歸原問題來理解我想要表達的意思,我特別強調了作為一名工業工程師,你是如此看待方案與實施。也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要弄懂工業工程師這個角色是做什么的?歸根究底,無非就是兩個字“改善”!改善就是改變現狀,讓現在變的更好,如果純粹從道理上來講,既然是一件越來越好的事情,必然會很受歡迎,那么既然受歡迎,你又何必過于擔心實施過程呢?
我相信大家的擔心是肯定會有的,因為你們在改善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會經歷了許多對于執行的困難,因此,你往往就會認為最重要的是別人為什么不那么痛快地依照你的方案去實施執行,你會把所有的聚焦都轉移到了你的“痛點”上來。
可是真的“實施”就是最重要的嗎?至少魏老師并不這么認為,我認為“方案”對于工業工程師來講非常重要,你的想法能否被順利通過并有效執行實現收益,最關鍵取決于你的方案能否行的通。反之,就算你的方案在考慮不嚴謹、漏洞百出的時候被人接受,過程改善那種失敗的風險與修正的成本,絕對會遠遠超過了你原本預期的改善收益,適得其反的效應除了會給企業造成損失外,也會大大降低方案制定者的權威,最終導致你無法持續有效展開工作!
不管我們是外部顧問,還是企業內IE,大家都不能夠忘記自己的核心身份——工業工程師。這點兒定義一點兒都不為過,因為工業工程是管理與技術的交叉學科,工業工程改善追求企業管理的科學化與高效化,工業工程專業在學校里面可以歸屬管理學院,也可以歸屬機械學院,但不管歸屬哪里,我們終究是工程師,工程師要善于利用我們的6大角色:技術專家、顧問、倡導者、教練、研究者、促進者來完成我們的“改善”工作。我們必須要能夠具備“初始假設”的能力,我們要能夠在沒有做任何行動之前就可以結合我們的專業方法、經驗技巧來將改善的方案規劃好,提前盡可能預知改善時出現的人、事、物的種種問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修正甚至失敗浪費。
“初始假設”就是在我們看到現狀就能夠預知未來的作法,并且能夠提前規劃出未來實施過程中的風險規避預案。我會常常提醒企業界的經營者,你們在選用外部顧問協助時,一定要能夠透過顧問師的診斷及輔導方案來判斷決策顧問師團隊的適用性。因為往往顧問項目的實施都是嚴格依照輔導方案計劃展開,如果方案不適宜,對企業造成的損失不僅僅是付出的顧問費,更為嚴重的是企業因為改革時機的錯失而造成的戰略損失,還有就是過多的失敗會嚴重削弱企業員工對改善的信心,再去做改善就更難了。

實施,當然也很不容易,但就技術層面來講,實施更多所運用的是項目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處理能力,實在不行就再增加一部分行政管理的手段。實施更多時候是在考慮人性面的表現,人性面無非就是你的改革沖撞了他們的利益,這種可以說有好多種,或許是金錢、或者是地位、或者就是一個自尊心……難道這些不是你在方案階段就應該去“初始假設”提前想到的嗎?
不管如何,對于做精益改善的工業工程師而言,不要過于把“實施”看的多么可怕,多一些投入在“方案”的完美設計上,善于透過研究者的角色去掌握更多的事實、數據,多發動更多的人群智慧來參與方案的研討與評審,相信你的項目一定會順利實施!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