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沒個稱手的兵器如何闖蕩?
行走職場,沒有兩把刷子如何立足?
IE的最大、最快顯的價值在于改善,即消除浪費,凸顯價值。雖然也能從設計的源頭進行浪費的消除,但我們的環境變化是難免的,很難做到一蹴而就。

改善的根本不在于追求完美,應該是針對環境變化做最合適的調整。
現將多年積累的改善經驗總結為以下“三把刀”,掌握以下三把刀,可以解決80%的問題點。
無論是針對什么類型的企業,制造業還是服務業均可使用,藥到病除。實乃是行走江湖、跳槽加薪必備良法。
我在《IE實踐家》這本書中談到,IE也被稱為“工業醫生”,幫助我們“生了病”的企業找到病灶,對癥下藥,讓他們變得健康、強壯起來。
打開手術燈,帶好口罩,保持距離,小心血濺在你身上......
開始第一刀,切開胸膛,鋸開胸骨~~~~~(為了烘托氣氛,忍忍~~~~)
這一刀從主要器官開始,比如心肝脾胃腎,這就好比企業的核心業務(企業的核心業務就是服務客戶,無論是提供產品還是服務)。
比如醫院,就是為客戶治愈疾病,提供的是醫療技術。那么他的核心業務就是病人被服務的過程,從掛號到拿藥的全過程。
比如餐館,就是為客戶提供飲食,那么從點餐到就餐結束過程就是他的核心業務。
對我們熟悉的制造型企業,就是客戶下單到拿到產品的全過程。
以上都是我們這第一把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涉及核心價值,(如何提高醫療技術,如何提高餐飲的口味....這些屬于純技術層面,不屬于我們的分析范疇。但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將得以改變,同樣可以通過IE的方式來提高和改善。比如,同樣的疾病都有類似的癥狀,菜鳥醫師也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下,采用標準化的檢測和診斷,同樣,餐飲的口味也可以通過用戶的反饋和量化標準進行改善等等,其實,人在不同情緒和環境下,對口味的判斷是有差別的,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當你很餓的時候,幾乎感覺不到什么叫難吃。
第一刀——開膛破肚
流程改善有分對人的流程分析,也有把物作為對象的分析,更有把事務作為研究的對象,那么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還是以上面的幾個例子,如果我們去醫院看病,那么這個主體就是我們自己,這個時候就必須把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來分析在整個過程中的行為。
那么,我們就來重新下整個流程是怎樣的?
這個還是最為簡單的作業流程,復雜點的就是還有很多的檢測(B超檢查、CT、血液化驗),尋找的過程也沒有放在里面(現在醫院越來越大,科室也越來越大,著實不好找啊!)等等。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所以簡單分析。
看到上圖,你應該知道第一刀應該往哪里下了吧!
沒錯,要把那些沒有價值的統統切掉。
那么,最佳狀況會不會是這樣呢
沒錯,這才是我們想要的。切掉排隊等待的浪費,切掉尋找的浪費....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切除呢?
掛號,通過網上掛號預約,現在醫院接受電話掛號,要求提供身份證號碼,還需要人工接聽服務等,很是不方便。現在互聯網的普及,通過網上自助掛號已成現實,同時還可以優化排隊人數以及時間等。
那么,拿藥呢?那就更簡單了,現在我們是拿著醫生開的處方去拿藥。如果改成醫生通過電腦下單呢,就和網上買東西一樣,根據醫生訂單號來處理。然后通過同城配送的快遞2小時送達家里,好嗨皮啊!
當然,以上之分析只限于理論上的推演,雖然不一定馬上能實現,但一定會實現。醫生現在是根據自己看病人的數量和開藥的價格來定工資。以后要讓好醫生拿高工資,會不會有點贊打賞,評價的功能來定義醫生的價值呢?我想這是有可能的。讓價值回歸到客戶手中,回歸到市場中去。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以物為研究對象的例子——餐館
這是典型的用戶不動,產品動的業務模式。而醫院正好相反,生了病的病人到處跑。所以當你到醫院,看到匆匆忙忙的正常人和一個個病歪歪的病人,你都在想“身體是多么的重要啊!”
這個分析案例,大家可以參考《IE實踐家》中關于“蘭州拉面”的案例分析。
在這里要想強調的是,網絡訂餐正在培養用戶提前下單和網上訂餐的習慣,這正是為了預定模式最好的鋪墊。生產型企業最大的弊端正是庫存帶來的災難,也正是第一大浪費,要想根除,唯有走預定模式,根據客戶訂單來安排生產和加工。
還有一種就是以事務為研究對象,主要以信息交換為主的業務流程。比如銀行,或者企業內部管理文件的處理流程。
你會發現到銀行辦理相關事務排隊很是麻煩,有填不完的表和簽不完的名。
現在好了,各種“寶”類的金融移動軟件,已經將這種模式變成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企業的內部管理將更加趨于無紙化和結合移動端的及時操作。
敢問,信息技術誰能與互聯網媲美,大數據和云計算將是未來企業流程管理的決策和執行的最好基礎。
以上就是關于第一把刀“開膛破肚”,這一刀著眼于企業服務的整體和流程。通過望聞問切,還原“真相”,找到“病灶”下刀快準狠。
第二刀 局部手術
雖不威脅生命,但多處炎癥,長久下去會降低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由小病變大病。甚至可能誘發癌癥
局部手術將流程改善后的價值環境通過進一步放大處理。
這就好比我們做的各種醫院化驗。醫生通過診斷發現是我們某個部位發生的疾病,那么就通過醫院檢測檢查,來發現內部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把問題放大了,就看清楚了。細菌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個清楚。骨折的位置和程度只有通過CT才能顯現。
同樣,我們就將顯微鏡放在流程的各個環節來看看。
比如,在醫生“診斷”的過程中,看看是否有哪些可以動刀子的地方。
醫生診斷的過程就是相互“問和答”的過程,每天醫生問同樣的問題,你覺得有多少遍,能否將這些“問和答”,做成語音或文本的方式,讓病人提前進行并完成,甚至在家里就能完成。
比如病人在做B超或CT時,是否可以給以簡單的操作介紹,做好檢查前的必要準備。
比如,在餐館的訂餐,廚房的作業中,有哪些可以動刀子的地方。
能否在路上就進行點餐,這樣到店就可以食用,避免等待。能否將廚房的作業和設備布置進行優化,來提高烹飪的速度和效率。
這里的“局部手術”,泛指針對整個流程的一個或多個環節進行的改善和分析。這里將綜合應用“5S”和“設施布置與規劃”以及“人機分析”、以及精益生產中的“換模分析”等技術。
這種局部手術,需要不同的分析技術和方法來處理,并綜合應用,已達到最佳效果。
第三刀 補刀
我把第三把刀稱之為“補刀”,倒不是再補一刀的意思。而是“資源的投入”。因為在前面“兩把刀”下去,一般都會流血過多,需要時間修養恢復。
看病就要吃藥,是藥三分毒。哪有沒有付出的回報。
企業改善也是同樣如此,下刀子前就要想好后果。流血疼痛肯定是難免的。
這第三刀,是對企業瓶頸的處理。無論是生產還是服務環節的瓶頸,應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大補一下。
在我遇到過的處理生產瓶頸最快的方式,就是加人來提升產能。最好笑的是最好整個生產線加的滿滿的人,但提升還是有限,并沒有和加人一樣成倍增加。導致人擠人,質量事故頻發。
所以,有時候也不能亂補,補不好反而出亂子。
再以上面的例子,如果整個醫院的瓶頸在于醫生,那么增加醫生數量呢,增加助理醫師呢?
如果感冒發燒也動用資深醫師的資源也是種浪費。
再比如,餐飲店的廚房是瓶頸的話那該怎么辦呢?
該“補”的時候就要“補”。我們來看看肯德基、星巴克的例子,這在我之前的文章和書中都反復提過。為什么總是提他們呢?
一是大家對他們都很熟知,講起來容易理解。二是確實是行業標桿有代表性。
他們在解決瓶頸的方式,并沒有增加過多的人力,反而相比其他,人還更少。
因為,他們在標準化投入了不少。也就是硬件方面。大家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硬件即標準,標準即改善”。
投入自動化的設備和工具,可以有效提高效率,保證質量。
傳統企業投入大量資金購買設備,和投入進行自動化改進的區別在哪里?
前者我們通常叫粗放式發展,后者我們要工業化水平的提高。
所以這第三把“補刀”,一定要在企業整個流程中,放在最好。因為浪費沒有被大部分排除前,你無法分清真正的瓶頸在哪里。
而通過消除浪費就能消除的不是真正的“瓶頸”。
就好比我們人遇到發展的瓶頸,企業發展的瓶頸等等。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學習和見識,實踐等等,而這些都是時間和金錢上的投入。
在我的經歷中,基本就是通過以上“三把刀”來對付大部分的問題,百試不爽,試試你就知道他的威力了。
來!選把好刀吧,切開一個口子,打開一扇新的窗戶,發現你從未發現的新價值。
從現在開始.............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