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永無止境!”這句話不知讓多少IE仁人義士投身革命,不能自拔!“Kaizen”這個來自日本的管理詞匯,其熱度已遠遠超過IE(工業工程)本身。
改善是因為一開始就不好,才需要改善嗎?一開始如果能作對,就不需要動來動去,傷筋動骨了。但問題就在于,時間的移動,總促使著某些事情發生了變化。本來想得好好的,也是很周全的,后來情況和條件都發生了變化,不得不進行改善。這就好比很多小區停車位的規劃遠遠達不到車輛的增長。不得不拆東補西。

在我們的企業中,也是一樣。
管理者們總希望把一切往常態和穩定去發展,力求可控和不變。但偏偏又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冒出來,總是讓管理者們疲于應對。
那么改善的功能是不是來修補這樣的非常態呢?還是彌補一開始的錯誤?還是不斷升級管理能力和水平?還是不斷更新?
改善是種修行!
改善后,事情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這個答案恐怕只有你做過才知道。
改善是對現狀不滿而產生的行為。而之前我們說了只有更新了標準才是改善的完成。只有有了新的標準,才是改善的結果。那么這種新標準適用所有人嗎?大家對之前的標準習以為常,那現在的標準是否大家很快能適應。還是勉強應之。
改善如果是永無止境,那么組織的其他人要不停的適應新的標準。那么改善就會變得非常的重要。如果是不斷的解放人的,還是不斷的束縛人的主動性呢?
改善是種修行!而且是自我修行!
首先自己要對改善的目的,以及方式方法有充分的理解。
記得,以前做生產線平衡的改善過程中,因為平衡率的提高,加重了作業人員的工作強度。這時,就有人抱怨起來“這樣改,我們更累了,這誰還受得了!”
做IE的都知道,瓶頸時間才是決定產出的關鍵。所以我并沒有改變瓶頸時間,只是做了動作的重新分配,讓大家的工作時間盡可能一致。這樣就不會出現“忙閑不均”的狀況了。我對生產主管的回答是“這樣做,是讓大家更公平而已?!?/span>
這句話乍聽起來似乎沒有任何關系,但其內涵在于:因為產線不平衡的狀況下,瓶頸工位的工作強度是最大的,壓力也最大,因為產能的多少,就取決于他的快慢,所以一旦這里發生擁堵,線長就會跑來救火。而那些空閑的工位就會不急不慢的工作,甚至閑來與旁邊人聊天。所以,我和生產主管說:“一樣的工資,不同的工作強度,您認為這樣公平嗎?”
解決產線平衡問題,從某種角度,是解決了公平性問題。但確實整個產線的勞動強度加大了。
之前談到的肯德基麥當勞,其實在不斷改善的過程中,幾乎消除了大部分的多余動作,剩下的都是有效動作,所以他們的強度也是很大的,這也難怪他們的時薪也不低。
國外很多工作都是按小時計費,就是因為這些靠體力為主的工作,是建立在有效動作的基礎上。而基本消除了浪費的動作。他們的8小時工作作出了更多的有效動作,強度自然也是大的。
改善的修行,體現在你對工作的看法本身,其實就是不斷的付出,出于一種職業操守,一種追求。
坦白講,我在職場上,看到很多人的工作狀態和時間分配,就我自身而言,每天能全神貫注工作2-3個小時,那工作效率就非常好了。當然,有些腦力勞動不是時刻都能有效的。
而在基于體力勞動為主的作業上,應該盡可能創造有效工作時間。這就是要消除不必要的浪費動作。
改善是一件苦差事,不僅如此,還很容易被環境所同化。很多IE在一個企業呆上一年半載的,基本就看不到問題了。對很多問題習以為常,也許是身在其中。
此時,應不斷醒目,站在專業的角度,時刻不停的發現問題,以及不斷的修煉自己。即使自己認為已經完全不能改變的東西,也不能做放棄處理,而是先擱置一邊,從其他環節入手,以求突破。
和萬事一樣,說起來輕松,做起來確實會遇到難以逾越的問題,所以為什么說“改善就是一種修行呢?”
就是你始終找不到答案時,卻偏偏要鉆牛角尖,這種痛苦想想就知道。抑郁癥一般就是這種狀態。所以是自我掙脫,近似自虐的狀態。如果一旦你停止了改善的腳步,那么這一口真氣就散了!
工業工程在實踐中,最有效的進步方式和提升方法就是做改善,一個改善,無論大小,基本可以定義為:改善的多少,與IE的成長息息相關。這里的改善,不是狹義的改善(把現有的改得更好),而是廣義的。如生產線設計、物流的規劃等,這也是一種改善,只是這種改善是在事先進行的,心中揣摩的,提前預演的,已經千百次修改過的。這就好比電影中的武俠片一樣,高手過招都是在心里過招,無招勝有照,就是這個意思。

改善就是不斷的付出行動,如果說改善之前的思考只是一種想法,則行動則是改善的意義所在。想法再好,沒有行動就是零。
那么,結論就是,不斷的行動就是改善的目的。行動才是改善的終點。修行就是不斷的實踐,實踐的目的就是在不斷的自我修行。
錯與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不斷的付出行動。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