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人們經常問我:“在實施改善時,我們應該提供什么樣的工作保證呢?”
我始終認為,人員是決定企業能否真正成功轉型的唯一因素。要想在戰略層面上變得精益,每個人都需要以新的方式思考和行動。所以,你不能實施精益,并在每次改善后總是想著要把節省出來的人員裁掉。最好的改進想法永遠來自于做這些工作的人(盡管你的中層管理者可能也會想到)。如果人們看到因為他們自己或其他人的改善建議而讓其他人下崗,那么將沒有人愿意再提建議。如果人們對討論的問題心存顧慮,他們將不再愿意貢獻自己的想法和精力。
有些公司由于歷史遺留問題人浮于事,需要精簡人員才能變得精益。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在開始精益轉型之前先裁員。公司可以鼓勵員工提前退休或采取其他自愿性離職的方式,這樣的話造成的傷害最少。記住,這種痛苦的必要做法會帶來一些好處:公司突然被迫用較少的人力生產相同的數量,這會提前引發大量的改善需求。這種做法看起來可能有點驚心動魄,但它確實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這樣做的好處會變得越來越明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改善被釋放出來,你將能夠尋找新的方式更聰明地使用員工來避免裁員。你可以通過減少加班、清退所有的臨時工來獲得收益,并將最好的員工分派到你的改善推進辦公室工作。這些人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改進工作,也可能讓他們做那些過去可能外包的工作。
即使采取了以上所有這些緩沖措施,你還是得在工作保證中增加一條附加說明:如果公司業務面臨困境,例如處于嚴重的經濟衰退中,那么你有權利裁員。如果這種情況無法避免,你只需保證它與任何改善活動區分開來。絕對不要因為改善而解雇任何人。
對于工會與非工會的問題,我認為這不是一個重大的障礙。我就職的第一家實施精益的丹納赫集團公司有一個工會組織,其后的線模公司也存在同樣情況。在這兩家公司,我們都取得了成功。由于工會合同中有諸多的工作規則和工作分類,這的確會帶來很多額外的挑戰,但你只需要一步一步地處理這些事情即可。我們將工作分類從50多個削減到5個。我們進行了大量的交叉培訓,并與工會伙伴在車間一線并肩作戰,一起實施改進工作。
我認為關鍵是要善待員工,將每個人當成團隊的一分子,并贊賞他們的貢獻。如果你因為工會成員是工會的一部分而對他們另眼相待,那你是自找麻煩。
最后,我想補充一條關于人員的建議。不要將目標設定得過于懦弱!關鍵并不是要避免沖突,而是要盡可能地挑戰每個人,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極限。如果你認為人們不能做偉大的事情,那是對他們的不尊重。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