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精益生產方式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方式,人工智能是互聯網及大數據結合而成的先進的科學技術。那么將智能引入到精益管理工作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我想除了智能對于效率及質量提升的幫助,可以促進業務指標的達成之外,智能對精益管理還有更加深層的影響。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1.用智能加速工廠流動狀態的追蹤及改善
我們知道VSM 是精益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的工具,VSM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在一張圖里將工廠的物料流,工藝流及信息流完全展現出來,這三個流的狀態直接反映了一家工廠的業務水平。所有人員的工作也都是在確保這三個流的運轉。智能,首先可以將現場三個流的狀態實時反饋,使工廠內各個層級的人員都能實時得到它們想要的信息,如有問題,響應人員第一時間的反饋能迅速傳達給現場,現場自動糾偏。從而保證流動的順暢。其次,隨著數據收集準確程度的提升及數據量的加大,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得到相關性,也就是哪些因素和哪種結果相關。比如說質量的問題總是因為用了某一種刀具,焊材,或者總是用了某樣的參數;信息的流動總是在某個環節處理時間超長;物料在哪個環節滯留時間最長;分析出了相關性,也就找到了改善的真正方向。智能將替代傳統安燈,將以更加快速,精準的速度解決問題,保證流動的順暢。
2.智能成本將促進對標準工作的思考
想讓一個沒有任何標準工作的工廠做到智能,我想會非常的局限。我們理解人工智能的聰明像人一樣,需要在數據中學習到大量的示例,然后才能應對不同的環境給出不同的響應,所以越是靈活聰明,成本越高。如果每一次發生的情況都是不可預估的,不確定的,人工智能需要多么復雜的程序才能決策出來呢。這么聰明的人工智能,對于工廠來說,在成本上根本無法接受。所以具備一定標準工作是實現智能的基礎。比如每次焊接一種位置的焊口的機器人,對比每次焊接多種固定位置的焊口的機器人,再對比每次焊接多種不固定位置焊口的機器人,活動的自由度及感應系統都需要升級;就像五軸聯動的機床對比兩軸的機床。如果做這樣的投資,一定要將做好詳細的分析確保投資回報。同時標準工作的目的是發現現場的異常,在監控工廠流狀態時,如果它不能提示出異常,也就不能成為智能,所以異常與正常的條件需要預設在程序當中,如果現場沒有標準工作,就不知道什么情況是異常,也就無法實現智能。
3. 實現精益辦公,提升辦公室工作效率與質量
精益辦公遇到智能,已經不能單純只是文件夾的5s 問題,而是更多應該如何考慮高效地處理文檔,讓重復定期處理的數據只制作一次。用程序幫你定期去工作。我們在處理相同的數據時,經常因為忘記上次是怎么做到的而苦惱,不但沒有工作效率還容易出錯,有時候 即使將操作流程寫下來,可是隔了一段時間去看,也需要回憶,所以如果用智能的程序幫你記住流程并且幫你操作,將顛覆很多辦公室的數據處理工作。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