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的最后,筆者介紹了單元生產、尤其是由一人完成所有產品組裝作業的“單人式單元生產”所面臨的三大障礙,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 ???
障礙一:熟練工的培養,即培養能夠一人完成大規模裝配的工人。 ???
障礙二:品質確保,即構建品質管理體制。 ??
障礙三:設備成本,即如何進行沒有浪費的設備投資。 ????
本篇中,筆者將談談如何克服第一個障礙。 不依賴于持續保持集中力 ?
首先來談克服第一個障礙——熟練工培養的方法。說起熟練工,大家會想到經過長期的實踐和訓練、掌握了很強的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如果擁有大量熟練工是引進單人式單元生產的前提,那么這個障礙非常巨大。但是,如果能夠做到“生產一線的每個工人都能夠輕松進行單人式單元生產”,結果會怎樣?這個障礙一下子就變小了,很容易就能跨過。筆者要實現的就是這個目標。 ???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了解人類的優勢和弱點。如果了解這些就引進單人式單元生產,只會給工人強加壓力,結果陷入必須培養熟練工的境地。 ???
熟練工與普通工人相比,能在短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但是,“并沒有工人想制造次品,出現次品的根本原因完全在于體制”,這是筆記的基本觀點。 ??
雖然沒有工人會在次品出現前想“好,該開始制造次品了”,但次品還是會出現。每個工人從事同一工序所需要的時間不同。因為工人是人,“集中力”和“注意力”有限。 ????
盡管如此,生產一線的管理者和監督者卻經常提醒工人說“要保持集中力,以免造成次品。要始終保持注意力”等等。雖然這樣不容易產生次品,但工人卻不太愉快。始終強迫工人保持集中力和注意力的方法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建立合理的體制。 ????
日本最近交通事故減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過去,日本的道路兩旁曾豎著很多警示旗幟,上面寫著“疏忽一秒、后悔一生”等交通安全標語,但交通事故并沒有因此而減少。誰都不想發生事故,但可悲的是,交通事故還是會不斷發生。因為開車的是人,所以無法完全避免因集中力和注意力有限而造成的失誤。
在被稱為“交通戰爭”的1970年代,日本全國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在事故發生后24小時以內死亡的)在1970年達到頂峰,接近1.7萬人。在40年后的2010年,這一數字降到了約4800人,減少了約70%。雖然現在交通事故發生件數為約70萬件,跟當時差不多,但現在的汽車保有量已由當時的3000萬輛增至9000萬輛,達到當時的3倍。也就是說,平均每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件數只有當時的1/3,而平均每輛汽車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降到了當時的1/10(圖1)。

圖1:交通事故減少源于體制在日本,1970年左右和大約40年后的現在相比,交通事故發生件數基本相同,但現在汽車保有量(汽車數量)是當時的3倍,可見單位汽車的交通事故發生件數降至當時的約1/3。其背景是,體制,即汽車安全裝置的進步做出了很大貢獻。
交通事故減少是ABS(防抱死制動系統)、ESC(防側滑裝置)及以富士重工“EyeSight”為代表的駕駛輔助系統等汽車安全裝置的功勞。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驟減得益于強制系安全帶以及氣囊的進步和氣囊成為標配等原因。前者是主動安全,后者是被動安全。總之,交通事故減少源于適當的體制。 ????
筆者還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是在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西雅圖水手隊效力的鈴木一郎的一段話。他不僅擁有超一流的擊球能力,還有超一流的防守能力。他在5年前新年期間播放的電視采訪中說過下面一段話。 ???
“有時我連簡單的外野高飛球也會漏接。原因有一個,那就是我在球進入手套之前是不看球的。一般人在練習的時候一直眼不離球,而我不一樣,我在練習接球的時候故意不看球,因為我覺得人的集中力有限。因此,我練習的目標是,即使集中力中斷、球離開了視線也能接住球。” ????
聽到這段話,筆者更加敬佩鈴木一郎了。因為他雖然是一名超一流的棒球選手,卻非常了解自己的、也是人類的弱點,并且懂得如何應對。 ???
就連鈴木一郎都很難做到持續保持集中力,而工廠管理者和監督者卻對一線工人提出超出必要的要求,筆者希望這些管理者和監督者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 ??
人還有一個弱點就是“記憶力”。IC中有非易失性存儲器,而人的大腦中只有易失性存儲器,因此不可能擁有完美的記憶力。 ???
為實現單人式單元生產而培養能完全記住幾百個工序的工人(熟練工人)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在生產一線絕對不要說、也不能說“要牢牢記住組裝順序和要點”之類的話。 筆者過去在演講和研討會上曾說過“記憶力不好是人的弱點”,而在研討會后的提問中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記憶力不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如果總記著討厭的事情,這才煩人吧?忘記很重要。”筆者完全認同這個觀點,回答說“確實如此”。從那以后筆者就把“記憶力不好”叫做“忘記力”,將其定義為人類的“既是優點又是弱點的特點”。 ????
總之,“培養熟練工”的障礙在于人類的集中力、注意力、記憶力不好這些弱點。實際上,確保品質的障礙也是因為人類的集中力和注意力不好。那么,如何越過這個障礙呢?
輔助和彌補人類的弱點???
在思考克服人類弱點的方法時,要先了解人類的優勢。人類的優勢之一是“手巧”,這其中包括了視覺靈敏。 ??
筆者在日本羅蘭公司的生產部門工作時,曾面試過100多個應聘者(幾乎全是女性)。在面試中,筆者心里已確定了人選后,還有一項必做的簡單測試。筆者拿出了一個裝有幾十個小螺釘、螺母及墊圈的小盒子,對她們說:“請你們盡快從這個盒子中找出跟我所手中相同的零件。”大部分人用指尖在盒子里稍微一翻,很快就找到了,問我“是這個嗎?” ??
“你很厲害。手巧就是你的過人能力。首先你用眼睛辨認出了形狀,然后找到了零件,又用指尖靈巧地夾起來,拿到了我的面前。而且,只用了幾秒。”筆者這樣一說,應聘者大吃一驚。于是,筆者做了如下解釋。 ??
“這些動作如果讓機器來做是非常難的。首先要用攝像頭代替眼睛從盒子上方拍照,然后利用配備圖像識別軟件的電腦確定零件所在的位置,最后用使用XYZ三軸工作臺的高精度機械手拿起該零件。這些動作或許花500萬日元也無法做到,而你瞬間就完成了。” ???
筆者在告訴她們人的手有多么巧以后,又說了另一個重要的事實:“其實,這個盒子里并沒有跟我拿的這個零件完全一樣的零件。雖然顏色和形狀相似,實際上長度也僅相差1mm。我欺騙了你們,請原諒。我只是想讓你們知道,任何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而我們的生產車間卻擁有絕不會犯這種錯誤的體制,因此你們可以放心工作。” ?
筆者認為,面試是一次絕好的機會,可以讓她們認識到在產品生產中手巧是人類的一大優勢,同時人類也有隨時都有可能犯錯的弱點。 ???
人類的另一個優勢是“上進心和好奇心”。比如“想更好地做好組裝工作”、“想更加高效地工作”、“新機型一出來就想趕緊組裝起來”。這是只有人類才有的感情和思想,如何發揮這個優勢關系到生產一線的競爭力。
能夠輔助并彌補人類的弱點、同時強化人類優勢的體制就是采用數字技術的“數字單元生產”(圖2)。這里所說的數字技術就是三維CAD、數字設備及IT技術。在數字技術的輔助下,一線工人會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術和技能,從而感受到成就感,保持強烈的工作熱情,并一直保持對工作的自豪感。這樣培養出來的工人就成了負責單人式單元生產的熟練工。

圖2:數字單元生產的基本思路關鍵是彌補人類集中力、注意力、記憶力等弱點,同時充分發揮并強化手巧、上進心、好奇心等優勢。因此而采用數字技術。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