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robot)一詞最早出現在1921年、捷克作家卡佩克(Karel Capek)的戲劇《羅蘇的全能工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R.U.R.)。該名詞源自捷克古語「奴隸」(rabota)。在卡佩克劇中,原本當奴隸的機器人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革命推翻人類,這是今日諸多好萊塢科幻電影人機大戰(zhàn)的始祖。
市場》中國擊敗日德,成最重要買主
產業(yè)界對機器人的看法則未如此科幻,他們是機器人的使用者,也是創(chuàng)造者。若我們換個角度來問:當今世界,誰是智慧機器人的造物主?出來的名單,也代表了工業(yè)4.0大趨勢下的產業(yè)贏家。
目前業(yè)界將機器人分為兩種:工業(yè)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工業(yè)機器人的產業(yè)鏈分為上游零組件、中游機器人本體、下游系統(tǒng)集成,其中以零組件最關鍵。因為機器人三大核心零件:減速器、伺服電機與控制器,三者占機器人成本七成以上。目前全球工業(yè)機器人四大供應商:德國庫卡(Kuka)、瑞士ABB、日本安川電機和日本發(fā)那科—又稱“四大家族”。除庫卡單純制造機器人本體外,其他三家皆生產核心零件。例如日本安川電機與發(fā)那科,除了減速器對外采購,其他零組件皆自產。
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數據,2015年全球工業(yè)機器人銷量為近25萬臺,較前一年成長12%,四分之三銷量集中在前五國——中、韓、日、美、德,其中以中國市場最重要。工業(yè)機器人“四大家族”幾乎都和中國有關。
例如瑞士ABB的最大市場就在中國,去年該公司設計出兩手臂的YuMi協作機器人,就是為中國量身打造。日本的發(fā)那科則是第一個進入中國推廣機器人的跨國公司;中國美的集團(Medea)去年和安川電機合資成立兩家機器人公司,今年八月則收購德國庫卡。
不過以“機器人密度”來看—衡量一國自動化程度的指標,中國不及世界平均水準,日、韓、德機器人密度更是中國近十倍以上。
新應用》手機、家電變成長新關鍵
未來至少有兩個因素制約工業(yè)機器人的銷售,一是汽車業(yè)前景。目前工業(yè)機器人絕大多數用于汽車生產。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2015年其汽車業(yè)占工業(yè)機器人市場比率為36.8%,是最大的應用領域。開發(fā)出汽車業(yè)以外的應用領域,是工業(yè)機器人未來銷售再成長的關鍵。
新領域以手機及家電業(yè)最有希望,蘋果(Apple)iPhone的代工廠富士康,已擁有自己的工業(yè)機器人。去年四川長虹電器與ABB策略聯盟,今年八月中國的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都是希望藉由此舉能開拓工業(yè)機器人在家電生產的應用。
新商機》協作機器人,需求成長更快
第二個制約工業(yè)機器人銷售的因素是勞工成本。2008年1月1日,中國實施《新勞動合同法》,沿海地區(qū)勞動成本上升,數年后工業(yè)機器人需求量大幅成長。若勞動成本下降,企業(yè)使用工業(yè)機器人的誘因也將降低。
不過傳統(tǒng)的工業(yè)機器人,與勞工是替代關系,誰便宜企業(yè)就用誰。但近年來新出現一種“協作機器人”,意即可和勞工在生產線上互相合作。這種機器人和勞工的關系不是替代,而是互補。
傳統(tǒng)“替代型”工業(yè)機器人,經過四十多年發(fā)展,在去年才達到二十四萬八千臺的銷量,不過據巴克萊銀行(Barchays)預估,從2015年起的五年內,全球協作機器人的需求將達25萬臺,其成長速度相對更快。它是工業(yè)機器人未來銷售成長新希望。
工業(yè)機器人多用于制造業(yè),而機器人的另一大類:服務機器人,則提供服務給人類。目前此領域以專業(yè)服務機器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兩大類為主。以前者來說,最“高貴”(技術高,價格貴)的是醫(yī)療機器人,該領域最紅的就是美國公司“直覺外科”(Intuitive sugical)。
“直覺外科”生產的“達芬奇”機器人,一臺定價一百萬至兩百萬美元,同時買家每年還要支付買零組件、維修等售后服務費用十萬美元。高價位帶來的是高技術:“達芬奇”能在患者身上開一道只有幾公分長的傷口,出血量不到一百毫升,兩個小時內就能完成一臺心臟微創(chuàng)手術。它還能應用在各種腹腔手術上。目前全球有三千三百臺這種機器人,美國占三分之二。
靠著“達芬奇”,直覺外科股價從2000年的18美元,如今已達670美元,今年第二季該公司凈利達一億八千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37%,其亮眼表現來自缺乏對手。直覺外科產品的高質量樹立起高門檻,對手想進入該行業(yè),一要大量資金投入先期研發(fā);二要開發(fā)出人力不及的高技術,例如以極小傷口完成重大手術;三要嚴格品管無誤,方可量產。這些優(yōu)勢讓競爭者很難完全復制。
另一種專業(yè)服務機器人則是國防機器人,目前最常見的是由安德瓦機器人公司(Endeavor Robotics,前身為iRobot的國防業(yè)務部門)生產的Packbot。它載有爆炸感應裝置,可探測出炸彈及拆彈。在911恐怖襲擊、311福島核災中皆見其身影。另外曾屬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后被豐田收購的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曾開發(fā)出“大狗機器人”,它有四足,并可攜重物,還能和士兵協同作戰(zhàn)。
不過國防機器人的“錢”景并不樂觀,一是因當今世界無大戰(zhàn),二是國防機器人的主要買主是各國政府,一般人很少會買這種機器人,市場需求有限。最近五年國防機器人的全球銷售金額,始終在八億至九億美元間。波士頓動力曾設法將其多足機器人轉型為家用,后來擔心這種機器人在家里摔倒會壓傷用戶而放棄。該公司被Google買下三年后就被出售,理由之一就是“不知道怎么用它來賺錢。”
挑戰(zhàn)》需求震蕩,龍頭銷售忽高忽低
和醫(yī)療機器人的高貴、國防機器人的受限相比,家用服務機器人更為普及。這個包括掃地機器人在內的市場,目前以iRobot為龍頭,其全球市占率超過60%。
不過家用服務機器人2012年其全球銷售額曾一度突破20億美元,達到高峰,兩年后迅速縮水不到10億美元。這也使iRobot財務表現不佳,今年第二季該公司凈利48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縮水逾34%。
整體來說,不管是工業(yè)或服務機器人,需求波動極大。目前機器人產業(yè)百花齊放,技術非制約其成長主因,如何讓市場完全接受機器人,才是這個產業(yè)最大挑戰(zhàn)。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