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類社會正快速步入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時代。新的制造業思維就是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產生的,實業領域開始導入互聯網元素、互聯網思維。
工業4.0核心
回顧一下工業4.0的由來,不僅僅是德國人,一直以來有很多人在硏究生產方式的演變。
工業生產方式的演變大概經歷了5個階段:最早是手工生產,這種模式目前在珠三角、長三角還有;后來有了福特生產方式,叫做大量生產、規模化生產,通過內部的分工,先生產零部件,然后大量生產組裝;日本企業發明了精益生產,從現場管理到精細的物流配送,整個都是流水線的生產過程;在精益生產之后,出現了大規模的定制,也叫大量定制;大量定制再往前走,就到了顧客定制,一件一單,一個一單就是一個定制。工業4.0實際上就是顧客定制,通過智能化的制造系統、軟件等,解決顧客定制的需求。德國在工業制造領域經驗非常豐富,德國政府于2013年就提出了《德國2020高科技戰路》,政府的戰略是把工業4.0和制造4.0作為核心。
為什么是德國?德國一方面有基礎,第二還是要爭奪下一代的制造行業優勢地位。德國人的想法是要向全世界提出制造4.0的標準。整個一套制造標準的載體表現為軟件。德國人現在要搞好軟件,因為智能產品要有軟件支持。
德國人提出的工業4.0核心是什么?從輸出來說,就是智能,用智能化的方式輸出智能產品,而智能化的方式就是CPS。
工業4.0是將資源要素和生產要素集中在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平臺之上,實現資源要素與生產要素的充分整合,是智能制造的結晶。
智能生產體系
對于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或者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解,其基礎就是互聯網。而互聯網基礎是什么?是物聯網技術。互聯網首先實現了人和人的連接,下—步要實現人和物的相連。而最困難的是物和物的相連。物聯網的信息是海量的,支撐物聯網的是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在這些基礎上會形成智能生產體系。社會的信息互聯,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智能生產體系,企業內部是智能生產體系,要和整個價值鏈、生產生態鏈形成智能生產體系。通過智能化的生產體系,能夠產生智能化的產品。智能化產品就包含了個性化的東西在里面。
舉個例子,在日本施工的工程機械都是租賃的商業模式,沒有人買機器,都是向廠家租賃。日本有一家做工程機械租賃的企業,通過智能聯網監測租賃出去的機器,挖掘機有沒有在操作,如果發現它長時間不操作,就意味著存在交不起租金的風險,馬上就去找客戶,停止租用合同。機器只要每天在開動,他們就放心了。
國內成功案例
從目前國內制造企業來看,只有一個服裝品牌—“紅領"在做智能生產。它是很老的品牌,后來服裝行業原有的商業模式受到了沖擊,紅領的老板逐步放棄了在線下做專賣店的路徑。

他開始硏究一種新的模式,就是純個性化定制,目前還基本上沒有面對國內的消費者。訂單全部來自美國和歐洲,美國和歐洲的小裁縫店,把個性化的數據傳到紅領,他們便迅速回應。
回應的速度多快呢?7天交貨。整個過程很簡單,先給客戶量體,這一環節目前還沒有完全實現智能化,從脖子開始,48個數據系統是用10年時間總結出來的。數據一旦輸入之后,在電腦里就會看到虛擬的版型,版型細節是可以調整的,比如扣子要金色的還是黑色的,選擇什么領子、什么內襯等等,這些小地方都可以調整。然后進入制造領域,這個時候就看不到人了,倉庫里面把物料調出來,成衣的面料、輔料都調出來,自動裁剪,然后就是流水線加工。
這個生產系統最核心的特點就是“一件”即"一單”,每個工人在加工每個環節的時候都有電子標簽掃描一下,看這個衣服是什么要求,然后在做下一件。
整個生產系統類似于一個3D打印的模式,每個都個性化,把版型做出來,用軟件控制,自動剪裁。在ZARA公司來說是小批量的生產模式,而紅領更進一步,變成了一件衣服一個訂單。
這是目前國內在工業方面所見到的唯一的智能化模式。紅領下一步要健全的就是信息采集系統,現在都是小店的裁縫師在量。這就是國內的紅領模式。
智能生產系統輸出的是個性化產品、智能化產品,高效率、低消耗、實時回應。因此生產交付期有保證,而交付期是客戶最關注的。它是高度自動化的,所以可能對未來的就業有很大沖擊。它是機器人的集成,整個生產線都是機器人。當然機器人是廣義的,高度智能化操作,機器人與機器之間信息是聯網的。
在智能生產體系中的要件有4個:第一個是傳感器,是信息系統都要有傳感器;第二個是數據存儲,包括硬件和軟件;第三個是微處理器、芯片;第四個是軟件。德國人致力于硏發操控智能產品的軟件,占領制高點,軟件是來來智能工具的重要點。
中國制造業在這一輪工業革命中要有所作為,不能被落下。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