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Q分析概述
當我們新進入一家工廠時,并不了解該工廠的產品結構及其構成,在構建或優化生產線時,更是需要把握客戶需求量及波動情況;如何在眾多繁雜的產品結構中鎖定重點進行聚集,開展細化調查就顯的尤為重要。通過P-Q分析可以快速掌握工廠的產品結構及其構成,鎖定重點產品,確立重點調查對像,為下一步精益工作展指明方向;同時也為構建或優化產線提供基礎標準,依據P-Q的波動分析還可以合理優化生產體制。
P-Q分析之P就是指產品的品種、規格、型號、系列、狀態等;Q是指包括過去實績和未來預估的各產品品種、規格、年度總量、月度銷量等;根據準時化原則,量一定是客戶需求(銷量或成品出庫量),而非實際生產量。
2.P-Q調查步驟
數據收集是PQ分析的第一步,主要針對產品系列、名稱、型號、規格、狀態等及對應的出貨量,收集過去一年銷售過的產品和未來1-3年要銷售的產品,對于未來的產品,不能預估到3年的,至少預估1年。有ERP的企業可以從系統中直接導出,沒有ERP系統的,需要從銷售或者成品庫獲取銷售或出貨實績,未來的產品通過銷售部的預測計劃獲取。
接下來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識別判斷對我們有用的數據,如產品族類或零件大類,款式描述等,再結合對應的時間和數量進行整理分析數據;利用數據透視功能,輸出每月每個類型產品量占多少。
3.P-Q分析步驟
首先,根據P-Q整理數據輸出分類柏拉圖,進行一次,二次柏拉聚焦,必時可以進行三次分析。最終鎖定重點調查研究對像,如下例所示(箱蓋的二次柏拉分析):
通過地箱蓋二次分析,鎖定重點調查對像CG125箱體。
第二步,針對重點調查對像CG125進行波動分析,確定產品淡旺季的基本特點,驗證不同波動情況下,設定的生產條件和客戶需求節拍TT是否滿足;再次針對不同的波動情況進行預案構設,如下例所示:

最后,進行生產體制預設,確定基本生產條件,根據勞動法規定工作時間,參照工廠現有作息時間,為應對波動留余地。輸出結果如下例所示:

需求節拍TT=開工時間/需求數量=82.1s/件
生產節拍CT=TT*90%(考慮必要稼動、質量、設備損失)
工廠產線設計:月工作26天,每班9小時,雙班制,每班休息20分鐘;
裝配型生產線需要根據工序串插表及產品工藝特點考慮合適的建線節拍,既要與需求節拍TT匹配,又同時要考慮必要的系統外造成的損失。機加工型生產線需要重點考慮設備瓶頸工序時間,保證一定稼動比率下瓶頸工序時間要小于需求節拍TT,確保人機效率達到盡善盡美的組合條件。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