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EM模式下的供應鏈關系視角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原始設備制造商)的縮寫,它是指一種“代工生產”方式,其含義是提供產品者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關鍵的核心技術”,負責設計和開發、控制銷售渠道,具體的加工任務交給別的企業去做的方式。
供應鏈質量管理就是對分布在整個供應鏈范圍內的產品質量的產生、形成和實現過程進行管理,從而實現供應鏈環境下產品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
二、供應商與企業的緊密關系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企業越來越注重于培育和發揮自身的核心能力,對于非主要的業務大多采取外包的形式,以汽車制造為例,近20年來,世界汽車業巨頭基本剝離其大部分零部件的生產,如下圖:
三、OEM模式下的質量管理特征
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與單個企業內的質量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1.供應鏈質量管理立足于供應鏈的高度,從建立供應鏈質量體系的高度來考慮質量管理與質量保證,重點研究“供應鏈上質量活動質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組織者和發起者,同時也是供應鏈質量管理的主體,核心企業組織和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也是構建“供應鏈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
3.成員企業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但是在基于特定產品的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質量職能。
4.成員企業是主權獨立的實體,相互之間沒有行政隸屬關系,是共同合作的關系。
5.成員企業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將主要依賴于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加入供應鏈實際上對成員企業本身的信息化建設提出了要求。
6.專門的運輸企業作為運輸服務提供者加入了供應鏈,他們的服務水平是保證整個供應鏈中物流通暢的重要環節。
四、建立供應鏈的質量管控
(1)識別供應商在產品從0->1所處的流程及位置
(2)建立供應商質量管控流程
(3)建立供應商績效評估體系
1.建立供應商評價體系:細化評價的內容,含指標的細化,指標的定義及取數口徑,細化指標對應的權重等,并根據取數的數據進行相應內容的評價
2.建立供應商等級管理體系
3.持續的進行供應商等級管理
隨著用戶需求、市場環境,以及成員企業自身的不斷變化,供應鏈競爭能力和質量保證能力也在不斷地變化。為了保持持續的競爭能力和質量保證能力,供應鏈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員,吸納新成員,并不斷優化整個供應鏈范圍的業務流程。因此,供應鏈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與單個企業相比,存在明顯的動態性,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的手段與方法應能適應其動態性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