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圈里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一個踏板,每踩一次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就會落下少量食物。如果有一只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如果大豬踩動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在經濟學中,“智豬博弈”是一個著名的博弈論例子。
“智豬博弈”告訴我們,誰先去踩這個踏板,就會造福全體,但多勞卻并不一定多得。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爭著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豬。“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說的正是這樣一個道理。這三個和尚都想做“小豬”,卻不想付出勞動,不愿承擔起“大豬”的義務,最后導致每個人都無法獲得利益。在日常的人際關系中,有一些人會成為不勞而獲的“小豬”,而又另一些人充當了費力不討好的“大豬”。顯然,“小豬躺著大豬跑”的情況并不是小豬和大豬的“素質”造成的,也不是小豬和大豬的“主觀能動性”決定的,而是這個豬圈的游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有3個:
1、每次落下的食物數量;
2、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3、踏板踩踏的難度系數與食物的對應關系。
基于以上3個指標,我們試圖改變一下游戲規則,看看效果如何:
方案一:減量方案
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導致大豬小豬都不踩踏板了。小豬踩,大豬會把食物吃完;大豬踩,小豬會把食物吃完。這意味著誰踩就給另一方貢獻食物。
減量方案,在某些企業是存在的。管理者的初衷是好的,原來沒有績效考核,導致要么大鍋飯,要么“小豬躺著大豬跑”,面對這種情況于是有了減量方案,把原來員工的工資,硬性分出一大塊來做績效考核,完成所有績效可以拿滿,少完成就扣錢。這就類似讓大豬小豬都吃不飽,或者說需要付出更多才能吃飽,那么大豬小豬都會跑起來嗎?結果事與愿違,大家選擇“消極怠工”。
方案二:增量方案
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誰想吃,誰踩,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這樣,大豬、小豬不會有很強的競爭意識,進入了物質極端豐富的各取所需的時代。
增量方案,在某些公司也是有的,這有些類似在提高待遇時的“普調”方案,或者類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方案。這種方案,管理者的初衷是通過提高待遇促進大家更加努力的工作,無奈,因為沒有競爭,導致整體績效得不到提高。況且,這樣的績效考核方案,需要管理者付出較高的成本支出。
減量不行,增量亦不行,作為管理者,什么樣的績效考核和激勵措施才能夠提高公司整體績效呢?這個豬圈中游戲規則的核心指標如何設定才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呢?
1、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相當于我們在績效考核激勵方案設計中的工作量、工作效果與績效激勵之間的對應關系;
2、每次落下的食物種類和數量:相當于激勵的方式以及激勵的“量”。大豬和小豬的“口味”不同,“食量”不同,吃了相同的食物所產生的“滿足感”也大有不同;
3、踏板的設置:大豬、小豬如何踩踏板才能得到食物?踩多大的力度?是各自踩還是某些環節需要共同配合才能踩?踏板的踩踏難度是否需要根據大豬小豬的實際表現進行提升?
那么我們發現,最直接的方案是:將踏板設置在投食口附近,踩踏板的可以優先吃到食物;投食口中投放的食物根據大豬、小豬踩踏板的力度投放不同口味和量的食物,但每次僅夠一豬一次性食用;踏板的踩踏難度會隨著大豬小豬踩踏技術的提升而增加;投食口投放食物有時需一只豬踩踏,有時需要兩只豬合作踩踏,當然合作踩踏可以共同分享一餐豐盛的大餐……
以上這個有趣的“智豬博弈”,向我們揭示出一個績效考核與激勵過程中的淺顯道理:績效考核的最終目標是團隊的整體績效得到提升。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