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現狀布局,因為現狀布局是我們改善的基礎。了解現狀就要從以下方面著手調研:現狀布局圖、物流路線圖、工藝流程圖,通過充分了解現狀,制定改善目標及改善方向。
?確定了改善方向后,我們要選定試點區域重點推動。通過試點區域的快速見效以贏得客戶的信心與信任。選取試點區域時要對產品產量分析并排序,選擇產量大的產品系列,并結合現狀布局選擇投入少、見效快的產品系列作為試點。 試點區域及改善目標確定后,就要制定項目規劃方案,并與高層溝通,得到高層對項目推動方案的認可,以便在項目推動過程中得到高層對項目的支持。針對工廠要實現產品的“一個流”生產方式,就要從三個方面調研、分析并優化;針對車間流水線布局的原則,可以概括為“兩個遵守、兩個回避”:
兩個遵守:逆時針排布、出入口一致
兩個回避:孤島型布局、鳥籠型布局
布局的原則分為7項原則:
1.? 流暢原則:各工序的有機結合,相關聯工序集中放置原則,流水化布局原則。
2.? 最短距離原則:盡量減少搬運,流程不可以交叉,直線運行。
3.? 平衡原則:工站之間資源配置,速率配置盡量平衡。
4.? 固定循環原則:盡量減少諸如搬運、傳遞這種Non-Value Added的活動。
5.? 經濟產量原則:適應最小批量生產的情形,盡可能利用空間,減少地面放置原則。
6.? 柔韌性的原則:對未來變化具有充分應變力,方案有彈性。如果是小批量多種類的產品,優先考慮“U”型線布局、環形布局等。
7.? 放錯的原則:生產布局要盡可能充分的考慮這項原則,
通過以上各環節的分析及改善,我們針對每個工序的設備、工裝、模具、人員、信息等要素進行了重新分布,輸出未來布局圖有以下方法:
1.? 逆時針排布
主要目的是希望員工能夠采用一人完結作業方式,能夠實現一人多機。一人完結與一人多機要求一個員工從頭做到尾,因此員工是動態的,稱之為“巡回作業”。
2.? 出入口一致
是指原材料入口和成品出口在一起。為什么要求出入口一致呢?
首先,有利于減少空手浪費。假設出入口不一致,作業員要采用巡回作業,那么當一件產品生產完了,要去重新取一件原材料加工的話,作業員就會空手(手上沒有材料可以生產)從成品產出口走到原材料投入口,這段時間是浪費。如果出入口一致的話,作業員立刻就可以去到新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從而避免了空手浪費。
第二,有利于生產線平衡。由于出入口一致,布局必然呈現類似“U”的形狀,這使得各工序非常接近,從而為一個人同事操作多道工序提供了可能,這就提高了工序分配的靈活性,從而取得更高的生產線平衡率。
3.? 避免孤島型布局
孤島型布局把生產線分割成一個個單獨的工作單元,其缺陷在于單元與單元之間互相隔離,無法互相協助。
4.? 避免鳥籠型布局
鳥籠型布局往往沒有·考慮到物流、人流順暢的結果,這種布局錯誤的用機器設備或者工作臺把作業員圍在中間,使得物流不順暢,在制品增加,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相互支援也變得幾乎不可能。
5.? 花瓣型布局——單元裝配線的理想布局之一
是由多個單元共同組成,是按照“兩個遵守、兩個回避”原則進行布局的結果。這種布局有助于提高單元間的互相協助,從而提高生產線平衡率。花瓣式布局是進行“互相協作”的必要條件。
互助作業就好像運動場上的接力賽一樣,在交接區,實力強的選手可以適當的彌補實力弱的選手。在工作中也是一樣,單元之間的作業員也要把產品像接力棒一樣去傳遞。如果前單元的作業員耽誤了時間,后單元的作業員就幫助前單元從機器上卸下產品。這種做法,顯然依靠“花瓣式”布局為前提。
6.? “一個流”生產線布局
按精益生產的理念,除了以上的兩個方面,還有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精益生產布局追求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使物料搬運成本最小化
(2).空間的有效利用
(3).勞動力的有效利用
便于員工之間、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員工與用戶之間的信息溝通。
一個流(One-Piece Flow)生產方式是指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盡量實現小批量的輪轉,最好是單間的流動。
它是減少在制品數量的最好方法,是消除生產線浪費的良策。它的基礎是要使加工生產線像流水裝配線一樣流水化,但要犧牲非瓶頸工序設備的利用率,因此要盡量平衡生產線,減少設備的產能損失。
7.? “U”型布置
車間流水線布置一般歸納為如下兩種:
傳統“一”字型生產線布置(即按照加工順序排列設備)和U型布置。
隨著精益生產思想的推廣,傳統生產線越來越多地被U型生產線所代替,因為傳統生產線布置有如下缺點:一個人操作多臺設備時將存在“步行的浪費”,增加了勞動強度,同時也不能實現人員的柔性化調整。
而在U型布置中,生產線擺放如U型,一條流水線的出口和入口在相同位置,一個加工位置中可能同事包含幾個工藝,所以U型布置需要培養多能工。它減少了步行浪費和工位數,從而縮短周期、提高效率,同時也減少了操作工,降低了成本等。
我們需要對比新舊布局的差異,尋找布局過程中需解決的問題,形成改善計劃。在實施精益布局前需對布局方案進行風險分析及風險評估,減少精益布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各個生產硬件的布局結構和位置確定后,我們需要通過現場改善的思想推動精益布局結構的優化和改善,如:減少動作浪費、等待浪費等。在此過程,我們需要發動員工參與到精益布局的完善過程中,提高精益布局的穩定性和合理性,并不斷優化和局部調整,以不斷提升企業的作業效率和運行質量。
最后,設備搬遷后就要對各流水線內部進行優化,包括:節拍平衡,動作分析及優化,工序物流優化,工位5S優化、目視化,工裝料架改善等。
?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